西方經驗適用臺灣嗎?「自我照顧」還要考量文化差異-《銀髮生活》
西方經驗適用臺灣嗎?「自我照顧」還要考量文化差異-《銀髮生活》
家庭是臺灣文化的重心與價值,在過去,幾乎所有的照顧責任都由家庭承擔與解決,家庭是臺灣社會的私有福利制度,解決兒童,身心障礙,老年等的議題(胡幼慧,1995)。但是隨著社會快速變遷,家庭的功能逐漸由各類社會制度所取代,其中也包含老人的照顧問題。
麗文文化事業機構
2018/07/06
瀏覽數 19,397

主編/蔡瑞明 等20人合著
▍ 西方國家強化/增進老人自我照顧模式/方案
自 1980 年代起,西方國家開始反省機構照顧的缺陷,其中「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是備受注目的政策推動目標,各國廣為提倡「在地老化」以推動去機構化的社會工作,並建立適合老人居住的住宅,提供送餐、打掃與家事等各項服務。北歐各國的在地老化政策,是其他國家學習的典範。
舉例來說,瑞典與丹麥只有約 5% 的老人與子女同住(Mason, 2006),這些高齡者絕大多數仍維持健康的身體,他們的自我照顧成為政策上相當重要的議題。西方國家因此轉向提倡讓高齡者在家終老的居家照顧模式,核心價值包括高齡者的獨立、選擇、隱私與意願。
另外,丹麥也堪稱是高齡社會的典範,她在老人照顧政策上特別強調以「幫助自助者」(help the self-help)為核心目標。在具體作為上,哥本哈根市出版並發送健康手冊¹給市民,詳細介紹各項依據健康政策所提供的服務,以及維持健康生活的須知。
同時,市政府也要求高齡者主動至市政服務處提出申請、實際參與後才能取得這些服務。
這反應出丹麥政府盡可能將各種服務資訊輸送至高齡者手中的同時,仍將高齡者視為能夠獨立決策的個體;換句話說,政府除了告知老人權益,更要求老人要自助,接收回饋以修正資源使用效率的作法,無形中也活化老人的行動力,達到積極老化的效果。
丹麥的作法也提醒我們,在強化老人自我照顧上,政府必須扮演統整服務的角色。
近年來芬蘭 Jyväskylä 市內Jyväskylä 大學體育系推動社區老人的運動健身,設計出許多量身訂做的運動課程,協助老人提升體能及運動能力,延長老人獨立生活的時間, 也是高齡者自我照顧模式上的一項重要創新(顧燕翎,2011:26)。
1 Healthier residents of Copenhagen of all ages: Health policy of the city of Copenhagen.
(圖片來源:pixabay)
美國、澳洲是以「輔助式照護」模式為核心,發展「社區支持性住宅」(community supportive housing)。這些國家透過市場的力量,在鄰近超市、圖書館等生活機能佳的地區,興建退休住宅(retirement house)、獨立村落(independence village)等高齡社區,提供未失能的健康老人長期居住。
社區除安排各種例行性活動讓居民可以自由參與之外,也提供餐飲服務、家事服務、安全巡察、緊急救援、友誼訪視、安全預警系統連線、簡易護理等服務項目(黃榮耀,2006:142-43)。
但是當老人開始出現失能的問題時,將轉由醫護單位接手。相較之下偏向社會主義的歐洲各國,終身住宅(lifetime house)的設計,讓高齡者能夠在同一間房屋裡度過老年的各階段。
美、澳這種將老人搬離原來熟悉地方的作法,是否符合老人的需要?值得再深思。
▍臺灣脈絡下老人自我照顧的需求
西方國家的方案提供我們一個很好的參照點。然而在參考這些西方經驗時必須謹慎以對,因為這些方案通常形成於西方文化脈絡,然而東、西方文化中的老人對於老年生活的看法不盡一致,所以這些西方經驗是否適合臺灣文化脈絡下的老人?必須進一步小心檢視。
家庭是臺灣文化的重心與價值,在過去,幾乎所有的照顧責任都由家庭承擔與解決,家庭是臺灣社會的私有福利制度,解決兒童,身心障礙,老年等的議題(胡幼慧,1995)。但是隨著社會快速變遷,家庭的功能逐漸由各類社會制度所取代,其中也包含老人的照顧問題。
臺灣老人的照顧模式與過去的歷史脈絡有相當的關連;臺灣的失業率在 1990 年代中期急遽增加,臺灣政府藉由引進產業機構的方式,不僅處理老人照顧的問題,也同時解決居高不下的失業問題。
(圖片來源: Cathal Mac an Bheatha on Unsplash)
國家發展委員會於 2002 年提出「照顧服務福利及產業發展方案」,希望能夠建立管理機制以便於引進民間參與,促進服務產業的提升。然另一方面,國內許多學者有感
於國外福利國家「去機構化」的實踐過程,積極推動「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的居家照顧目標,希望透過正式居家照顧服務人員來逐步替代家庭的照顧功能,強化社區鄰里的非正式照顧支持(黃松林、賴紅汝、王華娟,2010;紀金山、劉承憲,2009)。
臺灣社會的老人照顧大抵沿著「產業機構化」與「居家照顧化」兩條軸線同時並行,然而若仔細觀察具體的服務對象,大多以失能或需要長期照護的老人為主要的服務對象。
箇中緣由除了礙於資源有限,而必須將有限資源應用於最需要的對象上之外,也與我國社會福利政策將焦點限縮在失能者,進行「殘補式」的照顧政策有所關連(王增勇,1997)。
由於大多數高齡長者其實並未喪失自我照顧的能力,而這群高齡者在過去臺灣的老人照顧政策中,始終未成為關注的對象,關於健康老人自我照顧的議題也因此未受學界研究的重視。
然而,自我照顧不僅能夠促進老人的健康、降低醫療費用與長期照顧的支出,也能增進老人福祉、促進積極的社會參與,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議題。
老年階段呈現的是人生前面各階段累積的結果,因此文化的影響是近年有關高齡者研究積極討論的因素。文化是指一組價值、信念、與行為規範,它指導生活其中之人們的行為原則與價值觀,當然也包含對健康的信念、價值、態度、以及與健康相關的行為(Lai, Tsang, Chappell, Lai, & Chau, 2007)。
(圖片來源:Joanna Kosinska on Unsplash)
臺灣文化受到華人文化的影響甚深,臺灣高齡者對老年生活的想向與規劃亦受到華人文化的型塑。Lai 等人的研究指出,許多華裔老人都抱持著華人傳統的文化價值與健康信念,而影響其健康與老化的狀況。
例如:當華人進入老化階段後,他們對於如何保持健康的想法與作法、究竟尋求西方醫學還是東方醫學來處理身體不舒服等,都受到文化信念的影響(Lai et al., 2007)。
這說明了文化脈絡的差異性, 並不是所有文化脈絡下的老人都有相同的老化想法。Lai(2004)比較移民加拿大的不同族裔老人的健康知覺,他發現華裔老人是所有族裔中自覺生理狀況最佳的一群人,但卻是所有族裔中自覺心理狀況最不好的老人。
Lai(2004)認為其中可能的原因在於華裔老人對於「心理福祉」的看法不同於其他族裔的老人所致,因為華裔老人對於子女能夠陪伴左右有較高的期待。
本文先耙梳既有文獻,理出華人老人在自我照顧下同時營造健康老化的因素,分別是重視家庭、重視孝道、以及重視華人文化活動。
先就重視家庭而言,一份回顧 1990 至 2009 年間關於華裔老人之社會功能的研究指出(Chen, Shardlow, & Rochelle, 2011),華裔老人進入老年階段
後的社會功能種類與良好與否,和老人的社會經濟階層、性別、宗教信仰、家庭動力關係、文化信念等因素有關。
華裔老人經常受益於互惠的集體人際關係(reciprocal, collective relationships,也包含家庭關係),而感受到增強全能(empowered),互惠的集體人際關係能讓華裔老人擁有被支持的感覺。
(圖片來源:pixabay)
這是因為華人社會是一個重視/強調人際關係的社會脈絡,尤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多數老人都抱持以家庭為重的觀念,生活仍舊圍繞在家庭範疇。
Laidlaw 等人從社會資本的角度分析老人的生活,發現鑲嵌在社會人際網絡中的支持是人們重要的社會資本,當一個人逐漸走進老年階段時,其人際網絡的支持範圍會逐漸限縮於家人與親戚(Laidlaw, Wang, Coelho, & Power, 2010)。
整體來說,華人老人重視家庭,不光只是受到文化信念的影響,同時也因為家庭是老年階段主要的支持來源。
在華人文化中,孝順意指子女聽從/順從父母,當父母年老的時候, 子女必須照顧父母,報答父母當年的照顧與犧牲(Laidlaw et al., 2010)。
「重視孝道」是華人老人在自我照顧下健康老化的第二個因素,子女孝順是影響華人老人之心理福祉的重要的指標。
在華人老化的研究中,孝順不只是為人子女必須照顧年邁的父母,而且必須採取符合孝順標準的方法照顧父母。Laidlaw 等人比較中國老人、英國老人、英國華人老人對於
子女孝順的期待,他們發現中國老人與英國華人老人都期待子女在自己老年時可以孝順自己,英國老人對子女則沒有這樣的期待。這反映出不論居住於何處,華人老人還是普遍期待子女對自己盡孝順從(Laidlaw et al., 2010; Yeh, Yi, Tsao, & Wan, 2013)。
(圖片來源:pixabay)
雖然與子女同住已不是為人子女盡孝道的唯一指標,但華人老人若能夠從年齡獲得權力與地位、獲得年輕人/子女的尊重、獲得子女的孝順,這將會讓華人老人感覺到自己是社會中重要且有價值的成員(Laidlaw et al., 2010; Mjelde-Mossey, & Walz,2006)。
因此,Chen(2008)就指出,臺灣的長期照顧政策中,適度運用孝順來形塑老年人的支持系統,是一個可行的長期照顧策略。
最後是關於華人文化活動在華人老人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加拿大的研究指出,居住於加拿大的華人,參與華人文化相關的活動可以促進老人的心理福祉。例如,訪問華人親朋好友、和其他華人來往或是聚餐等。但同一研究也發現遵守華人文化信念反而降低華人老年人的心理福祉(Chappell, 2005)。
這個研究說明,參與華人文化相關的活動的意義在於提供老人一個有意義的經驗,因此促進老人參與文化活動,但不是強迫老人順服某些文化信念,是長期照顧政策中應該採取的策略。
繼續閱讀:
1. 從「老化」到「好好活著」的啟示 面對高齡化,為何要以英國為師
更多《銀髮生活》的文章:
《銀髮生活》主編/蔡瑞明 等20人合著
本文經巨流圖書公司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
―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更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 service@ilong-termcare.com
麗文文化事業機構最早為1976年成立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逐步擴展有巨流圖書、麗文文化、藍海文化等出版社,長年關注社會脈動、關心文化及教育發展,出版方向以社會、社工、社福、心理諮商、環境、教育、文化…等為主,除了邀請國內學者專家著作,亦與國內各學術單位、機關團體…等合作出版以及翻譯出版國外優良書籍。 巨流圖書除了得到行政院“老字號,金招牌” 圖書事業特別獎外,亦獲優良圖書金鼎獎、台灣嘉新兆福優良著作獎、國立編譯館獎勵人權教育出版品編著獎…等多項獎項肯定。 機構另外在全台21間大學校內設立直營門市,為學校教職員、學生提供各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