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烹調的經驗:用舌頭學習,讓時間創造美味-《英子的故事》
六十年烹調的經驗:用舌頭學習,讓時間創造美味-《英子的故事》
「先吃吃看,自己和家人是不是覺得好吃?比起去學習烹飪,用自己的舌頭反覆感覺反而更重要。」
熟年優雅學院/太雅出版社
2017/07/09
瀏覽數 12,216

做飯、用餐、收拾、再做飯……一連串的過程持續了六十年,才終於達到現今的程度。
英子女士是這麼說的: 「剛開始真的什麼都不會。我母親四十九歲就過世了,所以剛結婚時,我是在婆婆的幫助下,做了許許多多的嘗試。所有事情都是照著自己的想法做的, 每次修一都會稱讚說很不錯,讓我產生自信,而一直做到現在。」

(圖片來源:pixabay)
操持家務時, 只要用點巧思, 實際去做做看,下一步應該如何就呼之欲出了。
「總而言之,不斷動手去做是很重要的。」
▍ 用舌頭學習更重要
「先吃吃看,自己和家人是不是覺得好吃?比起去學習烹飪,用自己的舌頭反覆感覺反而更重要。」
縱使剛開始會參考烹飪書籍,但是依英子女士的作風,之後也會漸漸融合自己喜好的口味。她會斟酌調味料的用量,或是改變混合的材料,進行多方面的挑戰,而在不知不覺中做出原創的口味。
「十七歲之前吃到母親自己做的食物味道,奠定了我的味覺基礎。小時候吃過什麼東西的記憶,會永遠留在腦子裡。」
打從結婚初期,修一先生就會默默吃下英子做的料理。
「可是那時候的味道應該不怎麼樣,因為我自己也是一面吃一面覺得,好難吃啊(笑)!可是我先生從來沒有抱怨過,煮什麼就吃什麼,真的很感謝。」
經過那段時期, 在小孩出生長大、離家獨立、恢復夫妻兩人的生活,以至孫女出生的人生過程中,英子女士從來不曾停止走向「美味境界」,一直到現在都還在嘗試錯誤。
「所以我的調味都是是用目測的,很馬虎。」英子女士站在廚房中笑著說道。從六十年的主婦經驗培養出來的目測手法,也是英子女士自成一格的料理基準。對了,今天可以嘗到什麼美味?明天呢?

(圖片來源:pixabay)
▍ 時間會創造美味
英子女士做菜時,會為了運用或萃取材料的原味,而不惜花費時間和勞力進行前置作業,例如:熬高湯,或是慢慢燉煮。
「要在想吃的時間點吃到美味,預先做好各種各樣的準備是很重要的。」
這正是英子女士每日料理的源頭。而不惜花費時間和勞力,也是英子女士的一貫作風。
先做好準備,靜置一晚是理所當然的。除此之外,還有以下的作法:‧煮豆類時用的黑豆或萵筍乾要先花兩個晚上泡水漲發。一天要換一次水。‧用酒糟把魚醃好後,要先靜置兩、三天。
多明格拉斯醬的作法是先將蔬菜煮到溶化,加上新的蔬菜把牛肉燉好後,再過濾出滑順的湯汁才算完成, 前置作業之繁複令人頭暈眼花。
製作保存食品要花更多時間。‧醃漬的蜂蜜要靜置一個星期以上。在那之後還要不斷補充。
蕗蕎、梅子醃好後,至少要靜置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屆時如果繼續存放,味道會更好。
凡事都像這樣,縱使烹煮的步驟結束了,也還不算完成。完全不插手,單純等待的時間,才是在最後萃取美味的關鍵。
「我總是待在廚房,利用準備三餐的空檔加工。因為不是一次做好所有工作,所以不會覺得辛苦。」
英子女士之味的最大功臣,再怎麼說都是砂鍋。慢燉、佃煮、果醬、煮飯……幾乎無一日不用。她說砂鍋的優點是火力溫和,什麼東西都能煮出鬆軟的口感。
由於砂鍋會慢慢地降溫,放涼時味道會更濃郁的燉菜與砂鍋的搭配效果無與倫比。如果是用不鏽鋼鍋,實在煮不出好味道。而像佃煮必須連續多日開火煮一煮再熄火放涼,要達到充分入味,還是非用砂鍋不可,最重要的是砂鍋讓人感到放心。
沒有微波爐,馬鈴薯可以用蒸籠慢慢蒸熟。
沒有壓力鍋,醬煮肉大可用砂鍋慢慢燉煮。
而像白蘿蔔乾,多花點時間曝曬,就會產生甘甜爽口的滋味。
「菜園的工作也是一樣,播種、灑水,嫩芽長出,繼續灑水……在收成之前,要花很多很多的時間。如果不仔細料理,享受美味,就辜負了大地的恩惠。」
菜園和做菜一樣, 必須耐著性子, 慢慢等候,氣定神閒地面對。這就是英子女士歷久不變的風格。

(圖片來源:pixabay)
推薦閱讀:
1. 我傳承了母親的味道,味覺的記憶會一代代的傳下去
2. 老人飲食有四大原則,這樣吃才健康!
3. 糖友愛注意!營養品不是藥,多吃血糖一樣會飆高
更多《英子的故事,積存時間的傳家手藝》的文章:

《英子的故事,積存時間的傳家手藝》作者/津端修一、津端英子
本文經太雅出版社同意後轉載,更多本書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更多
―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更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service@ilong-termcare.com
〈熟年優雅學院〉Aging Gracefully:太雅出版社在海外旅遊之外,於 2014 年創辦她。目前有三個相關書系:「說故事」、「生活風格」、「心靈練習本」。 最有特色的是「說故事」系列,出版過日本津端修一、坂本健一、吉澤久子等熟年典範故事,故事性豐富又充滿了濃厚的情感。創辦人張芳玲也在此系列寫作《遇見未來的自己》(2015 年 12 月上市)。 我們創辦的出發點,是看見今天的台灣中年人就是未來的台灣老人。台灣預計在 2025 年時,超過 65 歲的人占總人口的 20%,正式邁入「超高齡化社會」。 於是太雅出版決定把最好的文化創意投資在中年人身上,針對 40~60 歲之間的族群,談優雅進入熟年,著眼在中年人現在該覺醒的諸多事情,例如:身心靈照顧、人生夢想、親情經營、人際關係、生活風格、中年財務。 今天的中年人是社會的支柱,未來要成為新品種的老人,成為台灣發揮創意、培育下一代、菁英傳承、具備成熟與勇敢的要角。 當社會福利與企業商機全轉向「銀髮」時,中年人需要自立自強,鼓勵你支持〈熟年優雅學院〉,把你的有形無形預算給台灣社會的中年人! 加入我們:歡迎請上〈熟年優雅學院〉部落格,點選「加入我們」,填寫資料即可。
分享
文字
100%
120%
140%
Related Articles
延伸閱讀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