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路不明藥粉勿聽信 下肢傷口好不了拖延病情恐截肢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
一名七十多歲的阿嬤,種田時不慎刮傷腳,起初不以為意,自行購買地下電台的藥粉塗抹,兩三個月後仍不見好轉,傷口遲遲好不了,收治個案的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羅健洺回憶,當時看見阿嬤的傷口已經潰爛發臭,經過檢查確認是下肢動脈阻塞, 透過經導管塗藥球囊「打通」血管後,輔以清創傷口,才漸漸好轉。
▍下肢周邊動脈阻塞 未即時治療恐截肢
羅健洺醫師表示,周邊血管是指除了軀體主幹之外的血管,例如四肢、頸部。隨著年紀越大,血管壁逐漸失去彈性或內膜受傷過後,使得血液中的脂肪、血小板、膽固醇堆積在血管壁,導致血管狹窄,稱為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
根據美國醫學會的分類,下肢周邊動脈阻塞主要症狀分為四期:第一期為沒有症狀;第二期是出現間歇性跛行,即走路一兩百公尺就需要休息,休息幾分鐘才能繼續走路,嚴重的甚至連幾步路都行走困難;第三期是因為血液無法順利供應到下肢,休息時疼痛難耐;第四期則是嚴重到腳發黑發紫、組織潰爛壞死、傷口難以癒合,一旦惡化恐需面臨截肢,甚至會危及生命。
▍血管阻塞怎麼辦? 三高應積極控制
那麼下肢動脈阻塞應該怎麼治療?醫師會視個別情況施以藥物保守治療;或是出現休息疼痛、嚴重跛行、傷口無法癒合等情形,則會建議侵入性導管微創治療。羅健洺醫師指出,藥物治療方面,罹患三高患者,建議透過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藥物控制,輔以抗血小板製劑、抗血栓等藥物,都能預防血栓形成,減少血小板堆積阻塞;至於非藥物治療可透過運動訓練肌耐力,或照遠紅外線來促進末梢循環等保守性治療,以及外科繞道手術、介入導管手術、斑塊旋切裝置等侵入性治療。
© 2016 i Long-term care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