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因疫情錯失急性中風24hr內治療時機 醫:中風患者打疫苗並持續服藥
▲北榮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紀乃方
此外,李怡慧醫師指出,感染若引發免疫風暴,也會增加血栓形成,最新研究分析多國多中心罹患COVID-19後中風的患者,多屬於大血管阻塞型中風,且25%是55歲以下較年輕型的中風。她推論COVID-19增加了發炎性病因,更容易讓年輕人發生嚴重的大血管阻塞。
不過兩位醫師觀察,目前台灣COVID-19患者中風的診斷比率似乎比國外研究低。紀乃方醫師認為,可能是他們照顧多是輕症患者,需進一步參考重症醫師的經驗並分析全國現況。
▍COVID-19引發的中風 死亡率、殘障率都較高
紀乃方醫師根據研究表示,COVID-19患者發生中風的死亡率和殘障率都比較高,死亡率高達15-20%,小中風則低於5%,歸納這類患者多是COVID-19重症,加上是大血管阻塞型中風且肺功能低下,復健成效不佳,治療後能回家自理只有20%,代表80%遺留嚴重後遺症需要他人照顧。
針對還沒中風的COVID-19病人,紀乃方醫師指出,先觀察是否依賴氧氣才能維持生理功能,嚴重時第一線使用類固醇抑制發炎反應,並視情況給予抗病毒藥物,大部分病人在治療後都恢復不錯;若病情持續惡化,將改用更強效的抗發炎藥物,嚴重則送加護病房,仰賴呼吸器和維生系統。
「COVID-19腦中風症狀較不典型。」紀乃方醫師說,出現腦部動脈或靜脈阻塞,常以頭痛表現,或是肺栓塞特徵是呼吸會喘,類似COVID-19症狀不容易察覺,一旦病人對常規治療反應不佳,就會考慮合併血栓的可能。至於COVID-19患者有中風風險要常規預防性使用抗凝血藥物嗎?這仍未有定論,除非有慢性心血管疾病,才持續使用抗血栓藥物。
▍疫苗引起的罕見腦靜脈血栓 盡早治療效果佳
李怡慧醫師曾照顧一名21歲男性,沒有任何慢性病危險因子,打完疫苗第8天,在睡夢中半夜頭痛驚醒,且躺平與使力時疼痛加劇,甚至引起嘔吐,緊急送醫經電腦斷層發現腦靜脈栓塞,且合併有腦出血水腫,是腦靜脈栓塞引起中風的特徵,並驗出抗血小板第四因子抗體(anti-platelet factor 4, PF4),確診是「疫苗引起之免疫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症」(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VITT)。
李怡慧醫師解釋,年輕人如果接種腺病毒載體DNA疫苗,如嬌生、AZ,不同於用脂質包覆的RNA疫苗,可能會發生腺病毒DNA疫苗引起的自體免疫反應,這種自體抗體會沾黏血小板因子PF4,血小板再進一步黏著,「全部黏成一團複合體塞在血流速較慢的靜脈系統。」
李怡慧醫師說,VITT發生率十萬分之一多在打完疫苗後5-28天以內發生,是非常罕見的靜脈血栓副作用,以腦靜脈、腸靜脈居多,因血小板在阻塞處大量消耗,造成血小板低下,若是在腦部靜脈栓篩 ,腦壓升高,所以上述患者才在半夜平躺時頭痛劇烈而驚醒。
有別於一般中風治療,李怡慧醫 指出,疫苗引發腦靜脈型中風的第一線是免疫治療,先給予免疫球蛋白來中和自體抗體,終止血栓凝集,並給予新型抗凝劑如抗第十因子或抗第二因子口服藥,避免更多血液凝固。上述個案經過治療後,住院第五天就完全正常出院,「只要對疾病有警覺,盡早給予免疫治療,改善病情的機會很大。」此外,目前文獻報告案例多是白種人,亞洲人較少。
© 2016 i Long-term care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