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與精神都要「斷捨離」,是平靜邁向死亡的重要課題-《輕鬆自在走好最後一哩路》

物質與精神都要「斷捨離」,是平靜邁向死亡的重要課題-《輕鬆自在走好最後一哩路》

某次回診時,病人跟我說:「醫生,我又多活了好些日子,結果,原本用不到的東西,現在又有需要了,實在很難拿捏啊。」某個層面來看,斷捨離的想法具有擺脫執著、精神獲得解放的意涵。病人在丟東丟西的過程中,心靈或許得到了解放,繼而影響到生理,使得餘命也跟著從疾病中解放出來,因而又延長了一些歲月。這是個令人玩味的現象。

新自然主義

2017/11/13

瀏覽數 19,698



 
作者/川嶋朗


設定好自己的壽命終點,接下來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趁著身體還健康的時候,逐步開始「斷捨離」。「斷捨離」是山下英子女士所提倡的一種觀念,如今儼然成為整理整頓的代名詞,相關書籍一本接著一本出版,蔚成風潮,相信聽過的人應該很多。

「斷捨離」原本是源自於瑜伽的想法,要我們將生命中以及日常生活裡不需要的東西予以「斷絕」、「捨棄」,才能「脫離對物的執著」,讓自己變得身輕如燕,人生更快活。

當我們離開人世以後,凡是留下來會令人觸感傷情或平添困擾的東西、可能會引起不必要誤會的信件或筆記等,都應該逐步處理掉。

我有一位來日不多的肝癌病人。有一次,我向他建議:「身邊有些不方便留給別人的東西吧?找時間把它們處理掉比較好。」病人欣然接受,而且積極地付諸行動。

某次回診時,病人跟我說:「醫生,我又多活了好些日子,結果,原本用不到的東西,現在又有需要了,實在很難拿捏啊。」聽完病人的話,我不由得笑出聲來。

從某個層面來看,
斷捨離的想法具有擺脫執著、精神獲得解放的意涵。病人在丟東丟西的過程中,心靈或許得到了解放,繼而影響到生理,使得餘命也跟著從疾病中解放出來,因而又延長了一些歲月。這是個令人玩味的現象

如果以現在大家對「斷捨離」的認知來解釋,我們在生前就應當積極地整理整頓。

人走後若是留下數量龐大的遺物,後人必定睹物思情,難以割捨。即使想要割捨,也得耗費相當的精力才能處理完畢。也有的人不得已,只好委託遺物處理業者代為整理整頓。因此,為了不給在世的生者添麻煩,我們平常就應該把一些用不到的東西一點一滴地處理掉。任何人都沒有辦法帶任何東西到另一個世界去。

 
斷捨離
(圖片來源:Photo by Nine Köpfer on Unsplash)

如果是有紀念性、回憶性的物品,我們每年可以選在中元節、春分週、秋分週或年底的時候,挑一天或兩天做為處置日。到了處置日這一天,拿出這些東西,和家人一起翻看一起聊聊往事,一邊沉浸在回憶中,一邊決定如何處理,也替親子間製造談心的機會。

《彼時生命》是最近相當熱門的一部電影,以從事遺物處理業的年輕人為主角,透過遺留在世上的物品,投射出孤獨死的人各式各樣的人生。對前述的「獨居老人」來說,應該會感到格外寫實吧。


除了有形的物品需要斷捨離之外,無形的、精神上的枷鎖也要斷捨離。為了安穩地度過餘生,凡是會造成妨礙的所有負面情緒,都要盡力捨棄。就拿人際關係來做比方,我們因故和親近的人,甚至親兄弟斷絕聯絡,如果是自己不想見的人來探病,就請家人以身體很好為由請他離開吧。相反的,如果是自己想解開誤會、重修舊好的人,就趕緊和他修復關係吧。對於那些心裡想見的人、心中懷念的朋友,一定要去向他們道別。

而且,越接近生命的盡頭,就越需要有人陪在我們的身邊。這個人最好是平時就與死亡有接觸的人,最重要的是他(她)必須能夠了解我們的心情,能夠做我們的精神支柱。這個人也許是醫生、僧侶、牧師、神父,也有可能是知心好友或家屬親人。

總之,臨死之際,身邊要是有個能讓我們的心靈平靜下來的人,死亡就會變得不可怕。




電影《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改編自青木新門撰寫的《納棺夫日記》。從事納棺工作的青木先生在書中寫了這麼一段話:

「對末期患者來說,語帶激勵太殘酷,好言慰解又太悲情。講經說法、任何言詞都是多餘。只要身邊有一位輕透如風的人,用猶如晴空般澄淨的雙眸為自己守候,即已足夠。」

能夠在這樣一個人的陪伴和支持下離開,是何等幸福的一件事。但願我們自己也會成為某人的臨終守護者。
 
執著
 (圖片來源:Photo by Toa Heftiba on Unsplash)



繼續閱讀:

1. 斷捨離是反省的革命,但有回憶的物品, 留下多少才恰當呢? -《活出醇美大人味》

2. 無論再喜歡,有時就該勇敢的說再見,這就是斷捨離 



更多《輕鬆自在走好最後一哩路:幸福全人生,生死皆自主》的文章:
 
輕鬆自在走好最後一哩路   
《輕鬆自在走好最後一哩路:幸福全人生,生死皆自主》作者/川嶋朗
本文經新自然主義出版社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



 
新自然主義

新自然主義

出版媒體

「新自然主義」從人的身心靈健康出發,追求對自然的尊重與學習,進而回歸到對本土既有智慧的認識與傳承,並尋求大自然與人的新平衡點。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