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繭居、孤獨死、精神疾病...社會問題來自生命困境的累積-《好想找人說說話:與臨床心理師的話療之旅》
15504 人瀏覽 -
-
-
2017/12/18
作者 愛長照編輯團隊 -
-
-
-
-
-
作者/南琦
社會問題幾乎都與心理現象相關,幾乎找不到例外。
許多社會問題,其實是人們累積了共同的生命困境而產生,例如年輕人的繭居(類似的說法還有啃老、宅男女)、獨居老人的「孤獨死」,背後反應的,難道不是更龐大複雜的個人心理問題、個人與家人共同的心理糾結?
無奈的是,我們看到的只是結果、現象,媒體上報導的只是一則「新聞」,當熱潮過後,問題仍舊在那,深受其害的當事人與其家屬們該如何自處?
這些心理產生的問題實在不勝枚舉,無法一一細談,我還是將重心放在心理疾病可能造成的社會影響及幾種重要的社會現象。
心生病與犯罪的關聯
○○市一名疑似精神病男子,涉嫌誘殺一對劉姓小姊妹。「還知偷拐,哪像精神病患?」劉父痛陳兇嫌殘忍卸責,要求處以極刑。
只要這樣的新聞標題存在,大家對精神病患的莫名恐懼就無法消失。
心理疾病絕不只精神方面,也包括情緒,甚至人格上的疾病,大家不能分辨眼前生病的這個人到底是屬於哪一種,常常把表現最瘋狂、最具殺傷力的行為通稱為「精神病患」。
不論是不是精神病患,多數人對精神病患的擔心是,只要犯案後說自己是精神病患,或者是發現他就是精神病患,就有為自己脫罪的可能,儼然把「精神病患」當成是犯罪的護身符,但真的是這樣嗎?
有心理疾病的人並非時時刻刻看起來不正常,許多時候看起來跟正常人沒兩樣,並非一定得變成瘋子、情緒激動,才符合精神病患的形象,但的確可能有無法預期的暴力出現。上述那位男子查證後的確領有身心障礙手冊,他的行為具有某種不可預期性,不一定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許多想像出來的精神病患形象,十分偏頗的出現在各種媒體中,不斷加深人們的錯誤印象。
(圖片來源:pixabay)
遇到精神病患犯罪的消息傳出,有的媒體記者在報導相關新聞時,強烈暗示這些人其實是故意規避刑責,佯稱自己有精神疾病,即使後來證實他們是真的有病,換來的仍是大眾對精神病患的誤解。實際上,心理疾病並不是刻意想裝,就能夠矇騙成功的。某個殺死女童的嫌犯,自首後聲稱有精神與知覺方面的疾病,說自己幻聽,以為殺人就可以好好睡覺。但這樣的說詞與他冷靜的態度又有出入,檢察官不一定會同情他的病情而接受這樣的說法。
很少有真正的精神病患會直接承認自己幻聽,那些扭曲的知覺已經足夠令他們擔心害怕,想辦法甩掉都來不及了,哪會承認?他會告訴你,這不是幻聽,這絕對是真的!
如果那些幻聽對病人來說是較屬於自我協調型(即與上述相反,是深深相信這種幻覺,認為那些聲音是神的旨意),那麼他就更不可能跑去自首、聲稱自己有病了。這些詐病案例可在專業工作者的評估下一一破解,但許多狡獪的犯罪者已經學會拿「精神病患」當擋箭牌,八卦媒體隨之起舞,更加深了一般大眾的誤解。
(圖片來源:istock)
心生病了就有犯罪的危險嗎?對心理疾病不夠了解,雖然不至於影響一般人的生活,酒照喝、舞照跳,日子照過,但我們的偏見與鴕鳥心態,到頭來仍舊會造成社會問題,如果有一天,當我們或我們的家人朋友有類似問題時,該如何自處?
拒絕了解問題,以致於加深了大家對心理問題的恐懼,甚至有家屬問我,「我小叔得了『這種病』,就可能會去到處砍人了?」這問題代表我們在助人工作第一線的人員,在內心長嘆一聲後,需要花費更多心力教育家屬。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發表的研究指出,在具有嚴重精神疾患的犯罪者中,只有七.五%的罪行是直接與精神疾患的症狀有關的。也就是說,犯罪者的罪行,很少是由精神疾患直接引起的。(引自泛科學PanSci,二○一四年。)(上述的精神疾患泛指所有的心理疾患〔mental disorder〕,因為翻譯的關係常常把「精神」與「心理」兩詞相混。)
也就是說,與其說精神病患會有犯罪的可能,不如說貧窮、藥物濫用、失業、無家可歸等其他因素更容易導致犯罪。
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也表示,媒體一方面汙名化精神障礙者,一方面又簡化精神障礙者的類型。媒體把精障者與危險、暴力、不定時炸彈畫上等號,讓民眾以為精障者就只有這種類型,對精障者產生錯誤認知,恐懼、害怕、厭惡他們,甚至反對精神醫療和社區結合,不願意精障者進入社區,並張貼誇張的媒體負面報導,來佐證他們抗議的理由。
(圖片來源:pixta)
當我搬進我所居住的社區時,才知道同棟的二、三樓是燒燙傷的中途照護之家,我覺得這社區真友善,同時也很納悶,為何當初房屋仲介沒跟我說,而是當我看到有些鄰居穿壓力衣、頭套、束帶,甚至整臉套上透明壓力面膜時才知道。
剛開始看到時不諱言我有一點錯愕,女兒也不免盯著猛瞧,但這是個很好的教育機會,沒多久我們就習慣了。我開始感受到這樣的照護機構在社區成立的種種艱難,連個招牌都沒辦法架設的窘境。
這只是大家接納度較高的顏面傷殘,那麼心理障礙呢?當實習學生第一次來到精神科急性病房時,也不免東瞧西瞧,表情不大自然,等過了一個禮拜,再問他們時,學生們笑說,其實這些病人也沒什麼不同啊,沒有那麼可怕。
不明所以的外界民眾,讓精障者與其家屬在臺灣更是舉步維艱,更要忍受汙名化的罪名與歧視。康復之友聯盟祕書長滕西華曾指出,臺灣大約有一百萬名精神障礙病患,而看過醫生的僅有十六、十七萬人,這些只是去「看過醫生」,不代表有持續接受治療,也不知道病情是否穩定控制。
正是因為臺灣社會對於精神病患的敵視與不接納,導致許多有憂鬱症或是其他精神疾病的人不敢去看醫生,坐視病情惡化,家人也隱匿不報,原因是擔心左鄰右舍發現之後,會無法在社區立足。
(圖片來源:istock)
精神病患未必能對強勢媒體提出反擊,但他們的家屬與親友一定可以,這就是現在尚處健康的我們應負起的社會責任。
只有正確的資訊與對待,才能坦然面對自己與他人的問題,不再視心理問題為毒蛇猛獸,因為心的問題,不會因為不想看見而消失。
推薦閱讀:
1. 「飯裡面有毒!」有精神疾病的她,過得也很辛苦-陳潘女士的故事
2. 不要輕易和他人說:「想太多」,時間並不足以療癒一切...《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
更多《好想找人說說話:與臨床心理師的話療之旅》的文章
• 你不用什麼問題都獨自面對 -《好想找人說說話:與臨床心理師的話療之旅》
• 你並非胡思亂想,心理師的溫暖與接納,讓你感覺被理解 -《好想找人說說話:與臨床心理師的話療之旅》
作者/南琦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更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service@ilong-termcare.com
不明所以的外界民眾,讓精障者與其家屬在臺灣更是舉步維艱,更要忍受汙名化的罪名與歧視,只有正確的資訊與對待,才能坦然面對自己與他人的問題,不再視心理問題為毒蛇猛獸,因為心的問題,不會因為不想看見而消失。 -
更多福利補助、長照資訊,每日傳遞給您
快來加入愛長照L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