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復健資源:復健病房、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PAC)-《中風復健這樣做,提升自我照顧力》

住院復健資源:復健病房、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PAC)-《中風復健這樣做,提升自我照顧力》

PAC計畫全名為急性後整合照護計畫(Post-acute Care,PAC),是衛福部為了加速患者在急性期之後的復原情況,所提出的加強訓練計畫,大多是由一些區域醫院的復健科承包執行。

原水文化

2021/04/24

瀏覽數 60,821


文/王柏堯&楊昀霖等7位中風復健專家

中風後最先面臨的生活難題便是該如何安排復健的生活,能提供復健服務的單位很多,但是規定繁雜且各有利弊,該如何做出最好的調配,往往傷透患者與照顧者的腦筋。
 
中風後的生活會受到影響,許多患者會不知如何安排,由於目前的健保制度限制住院復健的時間,這些限制使患者與家屬感到疑惑。另外,出院之後的生活會容易讓人迷惘,透過這個章節,將介紹中風患者如何安排復健期間,甚至是出院後的新生活。
 
一般來說,國內有多種可以提供中風復健服務的管道,最常見的就是健保系統,健保系統會提供住院復健或門診復健2種方案,做復健的場所都是在醫療院所,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復健的次數以及住院與否。
 
其次,比較多人使用的方案是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PAC),這是衛福部的專案計畫,提供給中風病人快速、密集復健的機會,一樣是住院的性質,詳細的內容會在後方文章中描述。
 
再來是使用長照2.0計畫中的居家復能,這也是由衛福部辦理,透過各縣市長照中心的管理,派遣治療師到家中指導,政府會補助申請民眾相關的費用。

最後則是自費課程,這種中風自費課程近年來新興於坊間診所、物理、職能治療所,患者自費購買課程,由治療師一對一針對您個人的復健需求,規畫適合的課程。以下將詳細介紹各種不同的復健類型。

 

✔ 住院復健


通常在中風的前半年,患者多會選擇住院復健。住院復健又分為復健病房以及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PAC)兩種型態。以復健病房而言,可以提供比較密集、課程數多的機會,此外,住院環境較為單純,患者比較能夠專心於復健上。

然而,健保規定單次住院復健的天數為28天,目的是為了讓醫療資源能夠平均分配,避免單一病患占用同一個床位過久。也就是說,本次患者進入A醫院,約一個月之後,就要轉去B或C醫院繼續住院,但許多患者都會很苦惱,因為每個月都要轉院一次,除了復健課程會中斷之外,有時甚至未必能夠排到醫院。另外從中風確診的那天開始到半年之後為給付的上限,所以患者中風過了半年之後,有些醫院將不再收治住院,會要求改為門診復健。
 
想要安排復健病房,需透過復健科門診掛號,有些醫院只需要家屬送患者的病歷摘要(註)到門診給醫師查閱,有些則是要看到患者本人,建議先致電到該院門診詢問比較恰當。若住院時要到其他醫院的復健科就診,則要符合該院所的住院規定,常態是要向患者住院時的主治醫師請假外出,至下一間醫院就醫。確定醫師能收入住院之後,則要等待院方電話通知(圖①)。

(註) 病歷摘要是一種簡化版的病歷,通常會記錄患者的診斷與近期的醫療處置,有助於不同的醫師了解患者的情況。

特別提醒,每個醫院的病床排序不同,沒有正好接上轉院的時間是很正常的,若下一家醫院通知時,正在住的這家醫院還有幾天沒住完,建議先轉往新的醫院,避免錯失新的住院機會。

若真的很需要住院復健,依循現行的制度,除了自費住院或是參與PAC計畫之外,多排幾間醫院是最實際的方法或是找有隸屬關係的醫院,以台北榮總跟關渡醫院之間為例,2院有從屬關係,所以當北榮的患者住院期滿時,醫師有時可以協助轉往關渡醫院做為中繼站,避免家屬因為期滿必須出院而慌亂。
 
 

復健

圖①住院復健安排流程:病歷摘要或患者本人、送往各院復健科門診診斷、等待入院通知
 
 

✔ 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PAC)


另一種住院復健的方式就是參加PAC計畫,PAC計畫全名為急性後整合照護計畫(Post-acute Care,PAC),是衛福部為了加速患者在急性期之後的復原情況,所提出的加強訓練計畫,大多是由一些區域醫院的復健科承包執行。

相較於復健病房,兩者有些差異(下頁表①),PAC計畫提供中風患者更密集、高強度的訓練,而且也可選擇住院的模式,因此若比較傾向住院復健的患者,PAC計畫也可以是考慮的方案。此外,患者除基本的費用之外,不須額外負擔費用。

 

由於PAC計畫比起一般住院復健的強度更強、單次訓練時間更長、課程更密集,比較適合已有基礎功能或是有潛能的患者。另外,PAC計畫最多允許住院12週,一旦期滿或中途離開,除了不能返回原計畫之外,也不能回到一般健保的住院復健,在選擇加入計畫前須謹慎思考。

想要參加PAC計畫,患者中風時間須在急性發作後一個月內,且具備復健潛力,通常是在準備要離開加護病房或是神經科病房時,醫師會詢問是否願意參加PAC計畫,若有,經由醫師評估後,會協助轉介到有承辦PAC計畫的院所。結案的目標以獲取獨立生活功能為主軸,倘若期滿仍無法達成目標也不要緊張,可以轉為門診復健,以利後續的治療進行。

我認為PAC比較像是衝刺班,要參與的患者需要具備幾種條件:

◎具復健動機。
◎有基礎的動作功能。
◎中風後短期內要有初步的恢復。
 
若能符合這些條件,表示患者較有復健潛能,也比較可能在PAC計畫中獲得正面的成效。


繼續閱讀:
 
1. 中風之後怎麼好起來?三大關鍵:主動、持續、日常生活復健 
 
2. 癌症要如何復健?復健的選擇與安排

 
更多《中風復健這樣做,提升自我照顧力》的文章:
 



中風復健
《中風復健這樣做,提升自我照顧力:改善全身失能、恢復身體機能、避免再度中風》作者/王柏堯&楊昀霖等7位中風復健專家
本文經原水出版社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

原水文化

原水文化

出版媒體

人生對自己最大的承諾就是擁有健康美好生活, 城邦「原水文化出版」以其長期在保健領域耕耘的精神, 與您一起攜手相伴美好熟齡生活。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