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她像是「失智」了?一生的傷,她的「記憶」都知道,學來的無助感

為什麼她像是「失智」了?一生的傷,她的「記憶」都知道,學來的無助感

「學來的無助感」。意味著,無論個案做什麼努力都無法改變現狀,以至於他不再做任何反應。學來的無助感便可以套用在劉媽媽身上,她的一生,就是在不斷的被否定。

臨床心理師 黃耀庭

2018/07/14

瀏覽數 17,166


 

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暨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
文/臨床心理師 黃耀庭

 

劉媽媽(化名),小時候因為家人重男輕女,即時國小還沒畢業時,就要協助家中務農,而提早離開學校。

本來對唸書很有興趣的劉媽媽,看著家中其他的弟弟妹妹們,一個個念到大學、師專、博士,自己卻沒有唸書,因此有了自卑的心情。她在家中不敢有自己的聲音,因為有時她說了什麼,還沒說完一句話就被其他兄弟姊妹插嘴,讓兒時的劉媽媽沒有機會繼續說下去。

 

為了讓自己被看得起,劉媽媽在二十出頭歲遇到一個高中畢業,又捧著公務員鐵飯碗的男人,就嫁給他,心想這樣嫁給這樣的人,家人總會看得起我了吧!

可是,她卻忽略了對方的個性,婚前看起來也是相貌堂堂的老實人,結了婚卻變了一個樣。貶低,嘲笑,侮蔑的話,不斷從丈夫的口中說出來,原本以為可以因著嫁給一個念過書又是公務員,能讓自己有面子的人,但又落入了另外一個痛苦的深淵。

學歷的差距讓自卑、
失眠憂鬱的情緒伴隨著自己十幾年。一場疾病在短期內奪去了丈夫的生命,為了養大十幾歲的孩子,她努力打零工,什麼事都做過;從清潔阿姨、送報紙、撿回收等等,就是想讓孩子能念多點書,孩子也不負母望,念到研究所碩士畢業。

 

雖然日子過得很不容易,也賺錢讓兒子念完碩士,但兒子似乎都沒有體諒過母親的辛勞,也或許,過去觀察父母親相處的過程中所學習到的,只有「不尊重」。

 

憂鬱

(圖片來源:istock)


丈夫對待自己的樣子,好像在兒子的身上出現。每次對母親的對話都感到很不屑,也不尊重劉媽媽,經常出現鄙視、貶低價值的話。當劉媽媽年紀越來越大,開始有一些生理問題問題時,像是反應不好、聽力不佳、走路比較慢時,兒子便出現更多的否定、指責、不耐。

 

婚後媳婦雅玲才發現,為什麼每次跟婆婆對話,她好像反應都不好,不是說不知道,就是說不會。可是雖然嘴巴上這樣說,但細心的雅玲卻發現,婆婆的記憶力應該沒有她自己所說的那麼差。

 

在瞭解劉媽媽的狀況之前,要先提一個心理學的專有名稱-「學來的無助感」。意味著,無論個案做什麼努力都無法改變現狀,以至於他不再做任何反應。

 

學來的無助感便可以套用在劉媽媽身上,她的一生,就是在不斷的被否定,被別人認為自己沒有念過書,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知道,這些負面的訊息下塑造而成。

 

當她動輒得咎的時候,也就是無論說什麼都會被別人抵損、貶低的時候,到最後乾脆就說我不知道,說我不會或說忘記了,這樣對自己最安全。這些人也會有憂鬱傾向,對人生沒有期待,懷著自己不夠好等等負向情緒。

 

要如何面對這樣的家人?

 

溝通技巧

(圖片來源:istock)

 

首先,需要觀察哪些是他認為重要的事,她是否記得。

 

其次,需要鼓勵她去想、去思考。

 

這些個案的家人經常會覺得,在測驗的時候,怎麼有可能表現得那麼好?在家中從來沒有這樣的表現。

 

因為在來測驗室的時候,我經常會鼓勵他說,不論對錯,就把他所知道的答案說出來,結果他們多半可以說出正確的答案。

 

最後,要看個案所做的事,而不是觀察家人所問他的問題,因為個案會主動做的事情相較於所問他的問題而言,會來得更有動機,所以若用問的,經常不會問到他有動機回答的問題,結果必然不好。

 


溫馨小提醒:

 

1. 當遇到個案常說不知道,不會或說忘記了的時候,需要環顧四周,是否有壓抑他正確反應的壓力源。
 

2. 處理情緒低落的家人,比較好的方式,是以鼓勵代替責備。
 

3. 受傷的心不是一天造成的,所以若想看到他真正擔心面貌,需要長期,刻意的鼓勵和讚美,這樣才能漸漸地讓自己覺得有人欣賞他,如此才可以使個案願意主動說出他的想法。

 



 



繼續閱讀:
 

1. 殺人於無形的文明病-別輕忽老人憂鬱的摧毀力

2. 老人憂鬱要如何疏導?把握「三心二憶」,還要多溫暖老人家的手心

 

關於作者|黃耀庭醫師

https://lh4.googleusercontent.com/lbPQFcDYcQZ_kwCvN0goJk9iY4qWYVd76DIQdla5MvmaAD2JPQ5JSv6S_OCsWdqtA-MqbZHdikrvc1wjkI1fW_PwMLLd0b_1CzVqvZawWNV0KId8lnnW815PJumJdBMhyBw0ek85

點此了解黃耀庭>>

 

 

 

臨床心理師 黃耀庭

臨床心理師 黃耀庭

神經醫學部暨失智症共照中心

在神經醫學部這十四年與個案和家屬晤談中,得到許多與過去不一樣的看法,尤其是失智症的家屬和病患心理和行為反應,都需要彼此調適與理解,對於照顧者和病患的壓力才能夠減少。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