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家人情緒波動如何安撫?用觀察日誌找到方法
失智症家人情緒波動如何安撫?用觀察日誌找到方法
在照顧失智症家人的過程中,令人感到無力的,不僅是日常生活的繁瑣,而是突如其來的情緒起伏。而情緒反應的出現往往不是偶然,多數可以有跡可循,可透過紀錄能幫助我們找到觸發情緒的根源、安撫方法的奏效程度。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25/09/23
瀏覽數 1,069

▍ 如何開始?簡單5個欄位構成情緒紀錄表
其實不需要很複雜,只要依照以下幾個欄位,就能建立屬於自己的紀錄表:
1. 時間點與當下的情境:家人遇到什麼狀況?例如:9/1 下午15:30「找不到東西」、「想出門」。透過持續紀錄,可以發現是否有規律,例如:傍晚時分容易焦躁,或特定活動前心情低落。
2. 表現出的情緒和行為:焦急、哭泣、沉默或不吃飯、大聲罵我。不僅僅寫「生氣」或「不安」等情緒形容詞,而是具體描述家人的行為表現與反應。
3. 當下嘗試的安撫方式:陪伴聊天(聊了過去工作的成就)、播放音樂(鄧麗君的歌曲),將具體的細節紀錄,有助於方式的調整與收斂結果。
4. 嘗試的安撫方式結果:標註「有效」或「無效」,方便自己推敲日後作法或是對照先前經驗。
5. 給照顧者的溫馨叮嚀:記下可以改進或預先準備的事項,例如「下次先準備音樂清單」,有助於使用安撫方式更加輕鬆、即時救援。
透過這樣的日誌,不僅能更快找到對應的方法,也能避免重蹈覆轍,讓照護更輕鬆。
▍ 形成專屬情緒觀察日誌!降低照顧互動壓力
長期記錄下來,每一位失智家人的「情緒觀察日誌」都會不同,因為觸發情緒的原因、有效的安撫方式各不相同。這份紀錄不僅能幫助家人減少不必要的情緒困擾,也能讓照顧者心裡更有底,減輕壓力。
進一步來說,更能帶來以下幾個實際幫助:
1. 避免重複衝突:當同樣的情境再度發生時,照顧者能夠依據日誌找到「有效應對策略」,不需每次都重新摸索,降低摩擦與無力感。
2. 成為醫療與專業的溝通工具:記錄能提供醫師、心理師或長照專業人員更多具體線索,協助判斷是否與疾病進展、藥物副作用或環境因素有關,讓介入方式更精準。
3. 強化家屬分工合作:情緒觀察日誌能作為「共享筆記」,不同照顧者之間能快速掌握狀況,減少因資訊斷裂造成的誤解或衝突,讓照護更具一致性。
4. 提醒照顧者自我覺察:在填寫過程中,照顧者也會同步察覺自己的感受,例如「當媽媽罵我時,我其實比她更焦躁」。這種自我觀察有助於發現壓力來源,及早尋求協助。
5. 累積成為「安心手冊」:一段時間後,這些日誌就像一本專屬的「情緒使用說明書」,照顧者可以快速翻閱找到靈感,甚至傳承給其他家人或專業照顧者使用。
如果你正因為照護失智症家人的情緒而感到困擾,建議開始嘗試寫下「情緒觀察日誌」。
而在過程中,若仍覺得力不從心,或需要更多專業的支持與資源,別忘了還有「星雲計畫免費諮詢服務」可以申請,讓照顧不再是孤單獨自面對。
本文內容參考星雲計畫照顧管家團隊之專業與實務經驗所撰寫。
繼續閱讀:
1. 遠離失智症與老年憂鬱症,養隻寵物、種點菜-《幸齡人生80個樂活康養從容百歲的生活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