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可以逆轉! 增肌顧骨這樣做 避免三高二低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台灣面臨超高齡化威脅,骨鬆、肌少症患者逐漸增多,其中老年人肌少症的盛行率已達10-20%。肌力不足,容易跌倒骨折失能;體能虛弱、代謝差、脂肪變多,恐導致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增加死亡率,不要忽略肌少症合併骨鬆的「骨肌減少症候群」。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國立陽明交大附設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黃駿豐醫師強調,肌少症是國際公認的重要疾病,不過透過正確飲食與阻抗型運動,只要持之以恆,肌少症可以減緩甚至逆轉,更可進一步避免骨質疏鬆。
▍為什麼會肌少症? 65歲以上、慢性病、特定用藥高風險族群當心
隨年紀漸長,肌肉、骨質會漸漸流失,肌少症風險逐漸升高,黃駿豐醫師表示,30歲之後,肌肉量每10年下降8%,肌肉量下降後,容易發生無力、虛弱、疲倦、跌倒、體重減輕等症狀。
肌少症除了老化的原發性原因,還有次發性原因,例如臥床過久,活動力下降,肌肉嚴重流失,嚴重每天流失可達1%;或罹患重大疾病,此時人體需要大量熱量,除了消耗碳水化合物和脂質,也會消耗肌肉來利用蛋白質;另外,營養不良者,如吃素、腸胃道疾病等族群,蛋白質攝取不足,或吸收能力太差,也容易肌少症。
綜合上述因素,黃駿豐醫師提到,肌少症的高危險族群,(1)65歲以上女性、75歲以上男性;(2)65歲之前則常見慢性病患者,例如高血壓性心臟病、糖尿病、BMI過低或過高等,BMI過低通常基礎代謝、活動力低,較少使用肌肉,過高則因脂肪過多、肌肉量太少,屬於肥胖型肌少症;(3)用藥因素,例如長期使用類固醇等藥物。
原文經健康醫療網同意後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16 i Long-term care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