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每一位照顧者:如何走出悲傷,重獲生命的力量-《以愛之名說再見》讀後感

給每一位照顧者:如何走出悲傷,重獲生命的力量-《以愛之名說再見》讀後感

面對親密之人的死亡,坦白說,有時做多少心理準備,還是不夠,而且每一次都不夠。可是我們會了解自己的悲傷,允許自己度過療癒的歷程,更加珍惜人生,我們要對逝去之人持著敬意,他們帶給我們的生命禮物,有時正是當頭棒喝。

小虎文

2016/12/15

瀏覽數 49,392



「再怎麼親密的伴侶,總有一人會先行離去,如何走出悲傷,重獲生命的力量,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銀髮夫婦
(圖片來源:pixabay)
 
在《以愛之名說再見:失去丈夫後重啟人生的方法》的書封上,間單的一段話,卻吐露遺族心中的千言萬語。
 
根據105年內政部統計,台灣喪偶人口約有130萬人,女性就占了105萬,而女性壽命又比男性長,也就是說,當台灣即將或進入高齡、超高齡社會後,我們的母親、妻子、姐妹、女兒,甚至是我們自己;終將不得不面對另一半會逝去的經歷。
 
如果你又是照顧者,
長久的生活重心與互相依賴的日常生活一旦結束了,要面對的更是長長的失落與現實的難題……這些的困惑磨難,並不亞於照顧時的辛苦。
 
可是「悲傷輔導」、「安慰的藝術」……似乎並不列在我們讀書的學科中,明明人生的四大歷程:生老病死,如何面對死亡,是一門浩瀚又細微的藝術。
 
當親愛的人過世時,內心會受到多種情緒的困擾:「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如果我當初對他好一點……」憂鬱、失落,也會自責與憤怒。
 
身體也會發出悲鳴,許多人會體重銳減、無法入睡、全身無力也無法思考,如果這時周邊的親朋好友,能注意到這些警訊,並找尋專業協助,例如精神科醫師、諮商心理師;以及支持團體,共同度過難熬的時刻。
 
傳統的舊思維中,不傾向於討論最後一程,或許是認為觸霉頭,或許是毫無概念。實際上,我認為可以正視死亡,才是正面積極的人生態度,是時候翻轉我們的想法了。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在社會高度文明的現代,或許我們可以去思考的是「不知死, 焉知生?」
 
死亡
(圖片來源:unsplash)
 
我認為這一本書不只是適合有另一半的人讀,任何一位關愛他人、體貼他人的朋友,都不妨深入書中人物的故事,體會她們真實的情感與言語。自己的覺察和他人的適時協助,都能幫助悲傷的人,展開自我療癒的過程。愛不只是用來理解,更要用來感受。
 
另外,「自殺是病死」的觀念,在此被提出討論-「身心健康的人不會自殺」;
「自殺並不是亡者所有的人生。比起死亡方式,其人健在時的生活樣貌更值得記憶。」(出自《摯愛自殺後的心療指南》)。諸此總總,不僅給了我們許多反思的空間,也給家屬莫大的支持與安慰。
 
《以愛之名說再見:失去丈夫後重啟人生的方法》提供了兩大重點給讀者們:如何走出傷痛,和如何陪伴他人走出傷痛。希望大家都能從中獲益:

   


▍  失去一輩子的伴侶,該如何走出來?
 
1、失親者大多會經歷十二個「悲傷階段」,請務必相信,一旦經歷了所有的悲傷階段,將會遇見一個異於以往的嶄新自我。
 
2、「與他人談話」是走出傷痛的第一步。談話過程能整理自己紛亂、陰鬱的思緒或想法。
 
3、參加能讓同樣經驗者互相吐訴的聚會或團體,坦然地從他人悲傷或痛苦中得到共鳴。
 
4、以文字、圖畫等形式表達悲傷,一旦接受自己毫無虛飾的情緒,就會開始獲得療效。
 
5、患有精神疾病者的自殺是病死,遺族應理解、放下社會壓力,以自殺為恥是一種偏見。
 
6、從配偶角色中脫離,重新審視日常生活模式、經濟狀況,並做出調整。
 
7、開始嘗試之前想做卻不能做的事,逐漸確定自己的獨立,重啟一段無束縛的自由人生。
 
悲傷
(圖片來源:stocksnap)
 

▍  陪伴親友走過喪偶哀痛,需注意什麼事情?
 
1、必須理解,失親者心靈會變得很脆弱,可能對旁人安慰的話過度反應、甚至激怒。
 
2、對於失親者,他們需要的是發自內心的安慰,與對其自身的認同。
 
3、請避免對他們說:「千萬不要哭個不停啊」、「幸好妳還很健康,很快就可以克服的,沒有問題的」等話語,在此情況下,鼓勵、建議、說教、同情都沒有必要。
 
4、傾聽是最好的安慰,要表現出「我在聽你說話」或「我認同你」的態度,感覺到對方完全認同自己的情緒,當事者就比較容易表達心聲。
 
面對親密之人的死亡,坦白說,有時做多少心理準備,還是不夠,而且每一次都不夠。可是我們會了解自己的悲傷,允許自己度過療癒的歷程,更加珍惜人生,我們要對逝去之人持著敬意,他們帶給我們的生命禮物,有時正是當頭棒喝。逝去之人要帶給我們的最大禮物與祝福:帶著愛,好好活著。
 

(圖片來源:pixabay)


將悲傷釋放,才能獲得心靈的放鬆與自由:
   

作者|小虎文的其他文章>>
 



小虎文

小虎文

主編

生命是一個圓,從出生、探索到回歸、離世......我們殊途同歸。 世事也許不盡圓滿,甚至有時崎嶇難行;即使如此,我們仍能用關懷來填滿空缺,用愛來修彌遺憾。 訪問老寶貝的人生故事、訪問居服員的照護心情、訪問醫師的細細講解.....訪問所有平凡中的不平凡,讓我們和老寶貝們一起「共好」別忘了太陽西沉後,仍有皎潔的月光在。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