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人生更有價值,挪威有「退休準備學校」-《北歐銀色新動力》
第二人生更有價值,挪威有「退休準備學校」-《北歐銀色新動力》
我印象很深,當校長談到這句話時,舉起右臂、緊握拳頭、抿著嘴唇,表現出很深、很深的感動與自我肯定。他說,這就是他的價值和意義,因為有人繼續欣賞他。儘管這只是三歲孩子的童心童語,但是是真誠、真實的。
麗文文化事業機構
2018/06/19
瀏覽數 20,838

作者/周傳久
二○○七年有幸到挪威南部的退休準備學校訪視。這是個成人學習機構,有點像臺灣所理解的休閒教育訓練中心,但有豐富常態的課程與師資,而非只是一個硬體空殼子。
北歐的成人學習機構非常普遍,大致源於丹麥的民眾高等學校系統,但後來發展出不同型態。在農業時代比較沒有退休議題,工業化、制度化工作的時代才有更多討論是關於退休前與退休後的生活。這牽涉到經濟、法律和個人生活期待與許多個別問題。能有很好的預備,而且能如預期執行,當然是再美好不過的事。
我拜訪該校,逐一了解其課程和運作,該校會為了還沒有退休的學員預備師資人才庫(如律師),分別提供各種退休到死亡需要預備的課題,也要有適當的教學方式。
由於臺灣過去僅公教人員有比較正式的退休研習,所以這趟訪視的確耳目一新(關於該機構運作,後來我於二○○九年將之與臺灣公務員退休預備為文比較,刊登於香港大學《終身學習國際期刊》)。
這個機構已經營運四十年,不斷迎接各企業機構不定人數的研習。從當時訪視到撰寫本文為止,印象仍然非常深,而且覺得特別值得討論的,是碰到該校校長時,他一再陳述關於追求新的存在價值與意義的課題。
當時他說,人在制度化體系工作會有職務頭銜和角色認同。比方有人稱呼你某某主管,或至少某某職員。
每天來上班會有人和你相互問好,對你所做的工作和貢獻表示欣賞與敬意。可是退休以後,有些人,其實可能是多數人,失去了職務角色和這些來自人際的價值肯定與存在意義,在每日生活中如何覺得自己活下去有意義呢?這不是號稱環遊世界的休閒生活就可以回答或滿足的。
▲攝於挪威退休準備學校前。房子不必高大華麗,因為重點不在硬體,也不是蓋好房子就必然會發生期待的故事。
他以自己的經驗分享。他說,女兒在挪威駐土耳其大使館服務,不常回挪威。一年一度相聚時,孫女跑過來抱住他,對他說:「爺爺我愛你」。我印象很深,當校長談到這句話時,舉起右臂、緊握拳頭、抿著嘴唇,表現出很深、很深的感動與自我肯定。他說,這就是他的價值和意義,因為有人繼續欣賞他。儘管這只是三歲孩子的童心童語,但是是真誠、真實的。
表面地接觸北歐時,很多臺灣人的印象是很人性,溫暖、友善,事實也是如此。然而就親子關係而言,他們的孩子過了十八歲便離開家,好聽是獨立,但也有一部分可能因此關係比較疏離。若是父母婚姻有變化,這樣的孩子後來即使想回「家」,也有很多困擾。
例如父母離異、再婚,家裡多了不同的人、陌生的衣物,基於相互尊重,孩子可能還要徵詢新成員的同意才能打開家裡的櫃子,越弄氣氛越怪,乾脆不回家。所以在北歐親子關係疏離,導致各種不同的老人與子孫互動情形。從這種背景回想這位校長的一點滿足和激動,就知道他為什麼如此珍惜、高興了。
退休後如何維繫存在價值,並且不斷得到肯定,的確是嚴肅課題。有位臺灣廣告界非常有名的人到了退休年齡,她與別人一起去參觀高檔安養機構,但回程時卻說,住得起可是不想住,還是想住家裡。
因為讓她印象最深的不是美麗的建築外觀和五星級的餐飲,而是看到有的住民聽說孩子當天要來探望,那種一早就一直在樓梯口守望著的眼神與心情。換言之,等候的老人活著的意義不在居住環境,而是他們在意的人出現。
▲與挪威退休準備學校校長合影。
退休失去一些頭銜,有的人於是創造新頭銜,在名片上印一堆,而這種名片在里長選舉時很常見。還有的人選擇參與一些團體,因為新團體有新的頭銜身分和角色地位。或者有些人本來不是大官,但是有很豐富的親屬關係,朋友關係也很不錯。
記得曾讀過陳香梅女士紀念黃杰先生的文章,她為黃先生慶幸,活到老還有很多朋友,因為有的人活得夠老,但是原來的老友早已凋零,生活顯得孤單而無意義了。
不久以前我自己生了一場關於自律神經和情緒的病,正好碰到屏東基督教醫院的院長余廣亮,我們交換心得與看法,他舉了一段《聖經》經文,勉勵我靠上帝跨越擔心。此經文是彼得前書第三章十五節:「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
他強調的重點在於基督徒的生活觀是追求永恆的生命,認為現在這個世界只是短暫的過程,心中對未來存有盼望。他說,很多我們在意、想抓住的,都是會失去的。
而我們如果把心思寄於這些東西,一方面總會失去,二方面可能給自己製造很多情緒困擾,變成更不健康的人。例如有錢很好,可是生病時有很多錢也沒有意義,子女孝順很好,可是也可能害怕失去這種關係。一味要抓住什麼,往往徒增困擾。我們心中有喜樂、盼望的緣由,並非全然寄託於這些會失去的東西。
聽他說話印象特別深,因為他是醫生,也生過病,並曾帶領生病的親友度過情緒困擾。他告訴我,從去非洲從醫到現在工作,都是很有意義的工作。但上帝並沒有也不是因為我們做有意義的工作,就應允我們不會碰到困擾障礙。
非常重要的是,上帝應允我們不管怎樣都不離開我們,而且承諾要幫助我們。他表示,我們一方面學習調適生活,一方面學習不要害怕,害怕常是因為不認識未來的盼望和非常在意本來就會失去的財富、前途、名分等等,這些要了還想再要,有了還想更多的東西。
▲挪威退休準備學校的教室。
余廣亮的一席話原是在我和他談到情緒恐慌、憂鬱問題的情境下分享的。但合併挪威退休準備學校校長的分享,就會看到,退休前到退休後,甚至到更老的歲月,調整與轉換對生命的看法,的確是保有健康情緒的關鍵。
坊間很多老人活動中心提供的活動,包含許多體能活動,有些是團體的,自然有社交效果,觸及身體、社會層面都很值得肯定,但缺少比較深的心理與靈性層面,這部分卻常常主導整個生活價值。這一部分若是未能釐清,等於有很多很棒的火車車廂,卻沒有一個夠力、穩固的火車頭。
人們各有弱點,有的衝擊對某人影響不大,但卻對別人影響可觀。聽了前述兩位的分享,不知道以後社區關懷據點和老人日照中心,是不是也可以考量老人在意義追求和情緒調控之間的關連,讓老人都能超越過去,有更高的生活品質。從這種觀點來開發、經營老人學習與老人活動,也許會有更新的可能。
繼續閱讀:
更多《北歐銀色新動力:重拾個人價值的高齡者照顧》的文章:
《北歐銀色新動力:重拾個人價值的高齡者照顧》作者/周傳久
本文經巨流圖書公司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
―
愛長照謝謝您長期的支持,如果您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想提供更多更新的長照資訊給我們,歡迎聯絡我們: service@ilong-termcare.com
麗文文化事業機構最早為1976年成立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逐步擴展有巨流圖書、麗文文化、藍海文化等出版社,長年關注社會脈動、關心文化及教育發展,出版方向以社會、社工、社福、心理諮商、環境、教育、文化…等為主,除了邀請國內學者專家著作,亦與國內各學術單位、機關團體…等合作出版以及翻譯出版國外優良書籍。 巨流圖書除了得到行政院“老字號,金招牌” 圖書事業特別獎外,亦獲優良圖書金鼎獎、台灣嘉新兆福優良著作獎、國立編譯館獎勵人權教育出版品編著獎…等多項獎項肯定。 機構另外在全台21間大學校內設立直營門市,為學校教職員、學生提供各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