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旬嬤腳痛以為骨刺復發 竟是沾黏引起神經痛

9旬嬤腳痛以為骨刺復發 竟是沾黏引起神經痛

醫師說明,椎間盤突出是相當常見的脊椎退化性疾病,延誤治療黃金期會引起坐骨神經痛,疼痛感從腰部蔓延到臀部、下肢,有症狀應及早就醫診治。

健康醫療網

2022/06/11

瀏覽數 6,277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一名90多歲婆婆,脊椎開過2次手術,近期左腳劇烈疼痛,只能坐輪椅代步,家人以為是骨刺復發,帶至醫院檢查,竟發現是先前椎間盤切除及固定融合手術,造成神經沾黏所引起神經痛;經醫師採取神經沾黏解離手術,並使用防沾黏凝膠,術後疼痛緩解效果相當好。


▍脊椎退化性疾病 老年人占8成

隨著國內人口老化,國人脊椎疾病發生率越來越高。根據脊椎門診統計,70歲以上患者占了近8成,在所有脊椎疾病中,以脊椎退化性疾病居多,如骨刺、椎間盤突出,而意外骨折、骨鬆壓迫性骨折也不少。

台北馬偕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旭照指出,椎間盤突出是相當常見的脊椎退化性疾病,主因是姿勢不良、過度使用,造成椎間盤外環缺損產生破口,髓核向外突出所致,延誤治療黃金期會引起坐骨神經痛,疼痛感從腰部蔓延到臀部、下肢,嚴重恐跛行、大小便失禁

目前治療脊椎疾病,以口服、注射止痛藥物及復健為優先,如果患者經3~6個月保守治療,仍無法緩解症狀,或是出現神經壓迫症狀,如手腳無力、難以忍受的麻痛,則建議考慮接受手術治療。

 

手術
(圖片來源:xframe)



▍老年人脊椎手術 神經沾黏機率高

根據臨床統計,接受脊椎融合及內固定術的老年患者,因韌帶退化不穩定,約有20~30%的比例,在術後5~7年須再次手術,此時,就可預期神經沾黏的發生;或是脊椎退化合併黃韌帶及關節腔肥厚,因手術破壞範圍較大,發炎反應越強烈,神經沾黏機率也越高。

陳旭照主任說明,脊椎手術以微創手術為趨勢,可盡量減少破壞肌肉、韌帶、關節等組織,但傷口癒合過程中,仍無法避免人體發炎反應與蛋白質連結,形成結締組織增生,產生神經沾黏的正常現象,可能導致神經根與韌帶、關節滑膜無法正常滑動,也會影響神經循環不良,造成神經痛、下肢缺血性疼痛。

▍3種情況須二次手術 神經損傷風險增

陳旭照主任強調,脊椎手術後應避免二次手術,但常見需要再次動刀的原因有:脊椎同節段復發、相鄰節段退化及神經沾黏的問題。舉例來說,如果椎間盤突出沒有清除乾淨,疾病復發就得二次開刀,同樣面臨神經沾黏的風險,很容易造成脊椎膜破裂、腦脊髓液滲漏,或是解離沾黏神經時神經受損,導致雙腳麻痺。

另一種情況是,患者開完刀後仍感到疼痛,儘管核磁共振檢查正常,可進一步以硬腦膜注射顯影劑確認是否為神經沾黏引起,輕微可注射類固醇、微創水刀改善,嚴重則須二次開刀,增加神經損傷的風險。


▍防沾黏凝膠 有效避免神經沾黏

陳旭照主任表示,術後神經沾黏其實可透過使用防沾黏凝膠預防,其膠狀、具流動的特性,可廣泛涵蓋各組織接觸面,且成分也能間接幫助止血,大幅降低癒合過程產生的發炎反應,有效預防神經沾黏,避免需要二次開刀的窘境。

另外,他提醒,脊椎退化性疾病通常是過度負重所造成,術後應好好休養、充足睡眠,有助軟骨修復,也不要長期穿背架,可進行棒式、深蹲、抬腿等運動訓練核心肌群,日常生活減少久坐、彎腰及搬重物,避免增加脊椎壓力。


  原文經健康醫療網同意後轉載,原文請點此

 

繼續閱讀:
 
1. 什麼是沾黏? 
 
2. 筋膜沾黏發炎,讓你病痛連連!頂舌竟能啟動修復力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

健康養生新聞資訊網路媒體

健康醫療網是以健康新聞、治療新知為主的全方位健康媒體平台,致力於提供最專業、最即時、最樂活的多元化資訊。 「健康部落格」邀請專業人士論述健康資訊。 分享更多更完善的保健知識與服務,成為民眾獲取健康知識的首選網站。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