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家人出現妄想、攻擊、遊走?理解背後原因是照顧的第一步
失智症家人出現妄想、攻擊、遊走?理解背後原因是照顧的第一步
失智者大腦功能退化後,對環境與感受的不同反應,在面對照顧時,照顧者可能會難以理解「為什麼他會做這些事」。除了就醫與藥物治療,在面對這些混亂的日常,我們可試著瞭解行為背後的原因、合適的應對技巧,就有機會穩定的處理當下、找回照顧中的理解與平靜。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25/10/14
瀏覽數 1,012

▍ 原來這些行為背後都有原因
失智者大腦功能退化後,對環境與感受的不同反應,在面對照顧時,照顧者可能會難以理解「為什麼他會做這些事」,這背後往往都與心理因素有關係,以下是照顧現場常見的幾種情況與其可能原因:
• 憂鬱反應:可能因為失落、孤單,或感受到生活被限制,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
• 幻覺與妄想:當辨識能力下降、光線或環境複雜時,大腦可能誤判,出現看見或聽見不存在的事物。
• 錯認與混淆:由於記憶混亂或認知退化,可能將親人誤認為他人,或把不同時期的記憶混在一起。
• 重複問話、重複行為:短期記憶喪失使得剛發生的事無法留存,也可能因焦慮或不安而尋求安定。
• 情緒激動、攻擊行為:當感覺被侵犯、害怕或不理解情境時,失智者可能以防衛或反抗表達不安。
• 異常的飲食行為:過度進食或誤食不適合的東西,可能與飽足感喪失、辨識能力下降或焦慮有關。
• 睡眠障礙:日夜顛倒、半夜起床走動,往往源於生理節律改變或活動量不足。
▲ 圖說:星雲計畫照顧管家團隊彙集專業知識與實務經驗,編撰一份【失智者常見的行為與應對】,如果想多了解此議題,且想透過照顧管家說明、索取完整內容,歡迎申請星雲計畫諮詢。點我免費預約諮詢
▍ 事發當下的行動建議!掌握3項基本原則
照顧失智家人不只是陪伴,更需要策略,以下三個方向能幫助你更穩定地面對照護現場:
1. 先安撫情緒,再處理問題
當家人激動或拒絕時,先別急著糾正,運用溫和語氣、適度距離、熟悉的音樂或物品,都能讓他感到安全。試想,當自己在情緒高漲時,會希望如何被對待?如果能先照顧對方的情緒,有助於雙方的互動更靠近。
2. 建立可預測的生活節奏
固定時間起床、用餐、散步,生理時鐘能幫助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能夠降低焦慮與迷失;白天保持明亮、傍晚昏暗的環境營造,有助於提醒失智者進入休息狀態,降低身體亢奮或引起遊走行為。
3. 善用日常小工具
使用白板提示、日曆標示、照片名牌等,幫助失智家人理解當下、找回熟悉感,這是轉移注意力的一種方式。我們單純口說表達,不見得能讓失智者理解,眼前的工具能幫助具體看見、幫助理解更容易。
▍ 為長遠照顧做準備!把經驗變成力量
失智家人的症狀各式各樣、每天、每段時期的症狀又不同,我們需要時間摸索,找到合適的安撫方法。而我們與其在每次突發狀況中慌亂,建議大家可以逐步整理出自己的「照顧教戰手冊」,如:哪些行為會出現?是什麼事情引起的?時間點?什麼安撫方式有效?
這些日常紀錄,不僅能幫助自己在面對行為時更有依據,也能在就診時提供醫師完整資訊,協助判斷是否需要調整藥物或治療計畫。若有其他人共同照顧、接手照顧,這份手冊也能成為寶貴的參考資料,讓每位照顧者都能延續有效的照顧技巧,減少不必要的混亂與誤會。
當你能掌握這些模式,照顧不再只是疲於奔命,而是一場可被理解、可被緩解的日常。更重要的是,懂得辨識這些特徵,也能幫助家人及早就醫,爭取更好的照護介入時機。若你希望獲得更多協助與指導,星雲計畫提供專業團隊陪伴與資源支持,讓你多一份諮詢的管道、降低些照顧壓力。
本文內容參考星雲計畫照顧管家團隊之專業與實務經驗所撰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