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默的殺手高血壓!十大死因中半數跟它有關-高血壓的症狀、治療與預防

沈默的殺手高血壓!十大死因中半數跟它有關-高血壓的症狀、治療與預防

臺灣人的飲食偏好重口味,重鹹、重甜又重油,重鹹的鈉會使水分滯留體內、甜食使三酸甘油脂升高易引起血管發炎硬化、油脂易引起血管阻塞,這些都是容易引發高血壓的因子。

資深醫藥記者 丁彥伶

2019/01/16

瀏覽數 47,600



文/醫藥線記者 丁彥伶
 

才三十出頭的張先生,假日的時候經常和朋友一起打籃球,有空也常上山下海活動,自覺很健康,沒想到在員工體檢時被指出有「高血壓」,後來再複檢,血壓還是很高。他說:「我媽媽有高血壓,發作的時候就會頭暈;可是我完全沒有任何症狀,怎麼會有高血壓?」
 
其實,
大部分的高血壓都是沒有症狀的,所以又有「沈默的殺手」之稱,等到出現頭暈、頭痛、頸部僵硬疼痛、臉部潮紅等症狀時,通常可能都有好幾年的高血壓病史了。
 
血壓高,正確說起來不是一種病,而是血管硬化或狹窄的現象。血壓是心臟打出一定的血液以後,在血管流動時對血管壁產生的壓力,
正常應該是收縮壓(高壓)120毫米汞柱、舒張壓(低壓)80毫米汞柱以下,但是當心跳加快;例如緊張或生氣的時候,腎上腺素上升的時候,血壓也會升高。
 


▍血管遍布全身,傷害也是全身性

為什麼說高血壓是「沈默的殺手」?如果血壓高,是因為血管硬化或狹窄引起的,等到血管硬化或狹窄到一定程度,高血壓成為常態後,由於血管分布在全身,就會影響全身的健康。

所以,雖然高血壓性的疾病在國人十大死因中只排名第八,但實際上第二名的
心臟疾病和第四名的腦血管疾病,甚至是第三名的糖尿病和第九名的腎病症候群,都和高血壓有關。高血壓甚至會引起眼中風、耳中風,破壞全身健康。
 
中風
(圖片來源:istock)
 

▍為什麼會高血壓?高血壓可控制?

通常測量有血壓偏高的時候,醫師問診如果患者本身飲食不均衡、愛吃重鹹、肥胖,如果是在高低壓低於140/90之間,醫師認為還是在臨界高血壓,或稱為高血壓前期。

這個階段通常會建議民眾從飲食控制,少鹽、少油,加上運動、減肥和調整情緒,每種控制最多可以各降低10%的血壓,如果都有做到,血壓可以降到正常範圍。
 
如果飲食和生活控制沒有成效,加上又有
血糖血脂過高或其他慢性病,最好把血壓控制在130/80的目標以內,降低發生併發症的風險。

醫師可能會開降壓藥試試看。因為絕大多數的高血壓為本態性高血壓,又稱為原發性高血壓,只有約10%可能是腎性高血壓;例如:先天性腎動脈狹窄或其他疾病引起的繼發性高血壓,所以通常一般的降壓藥就很有效。
但是除了持續服藥以外,最好還是要努力飲食控制、運動及減重,也要嘗試降低生活壓力,還是有機會可以擺脫服藥的人生。
 
高血壓
(圖片來源:pixta)
 

▍高血壓也有手術療法
 
高血壓除了服藥控制以外,如果是腎動脈狹窄,可以進行動脈血管支架手術。而一般的高血壓,目前也有電燒進行「腎交感神經阻斷術」手術的方式可以擺脫藥物的機會,由於電燒治療需自費十數萬元,
所以通常是當病患使用三種藥物以上效果都不如預期者才會考慮採取電燒治療高血壓。

但目前衛生福利部放寬標準,如果有服用藥物問題等適應症,非頑固型高血壓患者也可以選擇自費接受電燒治療,就有機會擺脫當藥罐子的機會。
 
腎交感神經阻斷術在阻斷腎交感神經後,可降低腎臟分泌血管收縮素活性,讓人體鹽、水分滯留問題獲得改善;也可以降低腎臟分泌腎素、醛固酮及腎上腺素等與血壓有關的荷爾蒙,就能抑制血壓。

 
中風
(圖片來源:photo AC)
 

▍預防高血壓,飲食和生活很重要

臺灣人的飲食偏好重口味,重鹹、重甜又重油,重鹹的鈉會使水分滯留體內、甜食使三酸甘油脂升高易引起血管發炎硬化、油脂易引起血管阻塞,這些都是容易引發高血壓的因子。所以要預防高血壓,一定要先從飲食著手,要降鹽第一步就從少喝湯做起
 
人體一天只需要500毫克的鈉,每天鈉攝取量最好在1500到2400毫克,也就是4至6克鹽,但是研究發現,臺灣人一天攝取近4000毫克的鈉,也就是10克的鹽。

臺灣人愛喝湯,以一小碗300CC的湯要喝出鹹味,約要加1到1.5克鹽,每天少喝一碗湯,就可降低1.5克的鹽,更有助避免血管被傷害及控制血壓。另外要注意隱形的
含鈉食物;像餅乾、蛋糕、辣椒、蕃茄醬等調味料,都含有不低的鈉,最好少吃。
 
什麼事都要馬上做好,這種緊張的生活壓力讓腎上腺素隨時都在升高,會讓血壓持續升高。所以我們每天都要學習如何降低壓力,多運動、放鬆肌肉和血管,也有助預防高血壓。

 


繼續閱讀:
 
1. 三高族注意-治療高血壓的方法
 
2.
控制高血壓有撇步,利用「得舒飲食」六方法

 
資深醫藥記者|丁彥伶

點此了解丁彥伶>>

   
資深醫藥記者 丁彥伶

資深醫藥記者 丁彥伶

資深醫藥記者

曾任大成報健康中心主任、欣傳媒醫療記者、前週刊王時尚娛樂新聞平台副主任,現為醫療專欄作家。 在健康醫療線上提醒民眾注意健康保健多年,近來鑽研運動醫學和肌少症,親身體驗,日益發現運動的好處,只要願意多動,真的可以克服肌少症,常保年輕體態,也會更健康!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