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麼變成囤積狂?請看見他們的執著與不安-《父母家的斷捨離》
作者/山下英子
實踐父母家的斷捨離時,絕對不能忽略正住在老家裡的父母。各位可能認為我說了等於白說,但人往往最容易忽略最簡單的道理。
(圖片來源:pixta)
老家是父母的地盤,老家裡的東西是父母的所有物。我們必須深刻體會,了解「老家是父母的人生,老家的物品代表的是父母本身。」
▍ 物資缺乏的不安感,正是囤積物品的原因
為什麼我們的父母會成為堆積雜物的人,也就是囤積狂?
我們的爸爸媽媽那一代經歷了戰前戰後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局勢驟變形成迥異的價值觀,走過戰後物資缺乏的時代,又度過了物質充沛的經濟成長期。他們經過軍國主義到民主主義的洗禮,物質從「缺乏」到「滿溢」,無論是價值觀或生活方式,都呈現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父母那一代經歷過時代劇變,他們走過物資極度缺乏的戰亂時期,留下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我認為這就是他們最後變成囤積狂的原因。
我們的父母「不想再回到物資缺乏、做什麼事都不方便的生活,所以,他們要盡可能留下東西,以備不時之需。」而堆積在老家裡的雜物,剛好可以療癒他們內心對於物資極度缺乏的恐懼感。
忘記什麼東西放在哪裡,「傳家之寶」堆滿灰塵,日漸敗壞。東西買過就忘也無所謂,只要內心想著「擁有就能安心」,在這樣的刻板觀念驅使下,即可消除「物資缺乏」的不安感。待在堡壘就無須回想起痛苦的經驗,讓自己感到安心。正因如此,他們才會覺得「丟東西是天大的罪過」。
(圖片來源:pixta)
話說回來,這種情形不僅限於父母。對於囤積東西的人來說,「堆滿雜物的空間」與自己是一體的。女性最重要的寶貝就是衣服、飾品、化妝品;男性天生有一種收藏家的氣質,收藏品就是他們的最愛。不少男性捨不得丟掉自己以前上班時穿的西裝,因為他們不想忘掉「過去在公司意氣風發的模樣」,才會一直留著。說穿了,他們就是不想丟。
父母想留住可以證明自己存在的證據,這是他們無法丟東西的原因。正因如此,我們的父母那一代,當然還有我們,才會一個接一個地列出「自己無法整理的理由」、「自己無法丟東西的原因」。
我們無法拋開「不可以浪費」的刻板觀念,甩不掉「物品代表自己」的執著,基本上,我們不善於「丟東西」,人可以說是一種會在無意識之中囤積東西的動物。
繼續閱讀:
更多《父母家的斷捨離》的文章:
《父母家的斷捨離》作者/山下英子
本文經太雅出版社同意後轉載,更多本書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更多
© 2016 i Long-term care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