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三要:放鬆、養陽與除濕-《順時養生》

夏季三要:放鬆、養陽與除濕-《順時養生》

台灣夏天不但有越來越長的趨勢,而且益發濕熱難忍,想要安然度過夏日,「清心養脾」是不可少的四字養生要訣。

今周刊-生活i健康

2020/09/18

瀏覽數 9,044


文/姚淑儀

「要清心, 平日不妨從事一些讓情緒放鬆的活動,」常生中醫診所主治醫師辛重毅說,利用陽光充足的夏日,在陰涼處從事瑜伽、靜坐、散步等運動,或者到戶外花間林蔭散步,有助於體內陽氣生發、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
 
唯應注意不宜流汗過多,「汗為心之液,流汗過多,容易造成體內循環血量不足,心臟因拚命做工而受損,出現心悸、呼吸困難、失眠、煩躁、乾渴等現象。」辛重毅表示,日常飲食不要吃太鹹,運動過後或汗流較多時應補充適量電解質
 

✔ 放鬆 運動不能少,流汗不能多

最好選在清晨或傍晚運動,或者選擇有遮蔭處,千萬不要在正午、太陽正烈的時候運動。也有許多人喜歡一大早在樹蔭下運動,但因此時天未光亮,樹木尚未開始進行光合作用,樹底下會積聚大量二氧化碳,於人體無益,最好還是選擇在廣場或操場上運動。
 
此外, 夏天不宜從事過度激烈運動,應以溫和出汗量不會太大的有氧運動為主,如散步、慢跑、太極拳、氣功等,這些運動的強度雖然較弱,但只要持之以恆,一樣能達到健康養生的作用。

 

運動
(圖片來源:photo ac) 



✔  養陽 早起不熬夜,小睡不宜過久

辛重毅強調,陽氣是人體維持生命運轉的能量, 夏天白晝長,特別是長夏,為順應自然養生,應早起晚睡,太陽出來後,約早晨5∼6點左右便可起床,白天盡情活動、吸收陽氣,「養陽才能保護心血管的健康。」
 
而晚睡, 並非鼓勵熬夜不睡,而是強調不要過早入睡,甚至太陽還沒下山就上床睡覺。另夏天午睡雖可消除疲勞,但時間也不宜過久,應控制在半小時以內,午睡太久反而容易導致下午精神不濟或昏沉不適。

✔  除濕 少吃生冷甜,體內外都要除濕

「清心著重作息,養脾重視飲食。」辛重毅指出,傷脾的壞習慣大都和飲食有關,因為脾特別怕生、怕冷、怕甜,但是夏天一到,又特別容易想吃冰冷或生冷未經烹煮的食物,如冰淇淋、生魚片、生菜等,「脾怕濕,濕氣遇冷則凝結,忽冷忽熱、冷熱交替的飲食,特別容易傷及脾胃,產生腹痛脹氣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
 
要除濕氣,除了要少吃冰冷食物,多吃平和、溫熱熟食之外,甜食對脾胃也不好。中醫認為甘入脾,適量的甜雖可養脾,但甘足以令人滿,過度的甜,則會影響消化系統,「唯一的準則就是凡物適度,過猶不及。」
 
「下雨或天氣濕熱時, 也可適度開除濕機,從體內體外一起做好除濕。」另外,夏天室內外溫差大,若經常出入冷氣房,容易因溫差適應不良而罹患「冷氣病」,其症狀與中暑感冒相似,會出現頭暈、鼻塞、流鼻水等現象。
 
辛重毅建議,空調溫度的設定,應盡量保持在27℃上下;運動完或是剛從戶外進入室內時,千萬不要對著風口吹風,這樣很容易使體表陽氣受損,影響排汗及體溫調節,因而罹患冷氣病。


本文摘自今周特刊-生活i健康《順時養生》
 

繼續閱讀:
 
1. 重啟身體排濕機能!運動注意1件事,有效發汗排濕氣 
 
2. 代謝停滯,難怪濕氣排不出!中醫推薦3穴位養脾化濕 
 

更多《順時養生》的文章:
 

 
 
養生
今周刊 :順時養生
本文經今周刊出版社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

今周刊-生活i健康

今周刊-生活i健康

出版媒體

《生活i健康》特刊為《今周刊》針對大眾健康議題所出版的專刊,內容包括身心靈涵養、中西醫學各種疾病介紹等,是一本「易讀、易懂」的健康生活刊物,旨在化艱澀醫療知識更平易近人、貼近生活,讓民眾也能「輕鬆讀健康」!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