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語專欄】老年喪偶不是一句「人都會死」就能帶過,長期悲痛會嚴重影響健康

【王竹語專欄】老年喪偶不是一句「人都會死」就能帶過,長期悲痛會嚴重影響健康

喪偶者常常會覺得「配偶仍在身邊」、「彷彿還與我一起生活」,一句簡單的「人皆有死」安慰不了喪偶者,家人或摯友談論,朋友及親人的安慰支持;回憶與死者的美好過往,讓時間治癒在世者的傷痛。

王竹語

2017/12/26

瀏覽數 43,058


 

《莊子‧至樂》裡的故事。

 

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弔唁。莊子雙腳打開,像簸箕一樣坐著,敲著瓦盆,唱著歌兒。

 

惠子忍不住說:「你老婆為你生兒育女,陪你日曬淋雨,同甘共苦,苦盡甘來。現在她死了,你不傷心難過也就罷了,還唱起歌來?這不會太過份嗎?」

 

莊子說:「不是這樣的。她死的時候我確實很難過,但仔細一想:她本來不具形體,沒有出生;後來成形,來到世間;現在形體消逝,回到死亡。這跟四季運行一樣,死的人已經安息,我卻一直哭泣,這是不知天命,所以我停止哭泣。」

 
 

喪偶初期,有一半的人會出現憂鬱、無助、睡眠障礙、倦怠、極度悲傷。有四分之一的人一年後仍可能出現這些症狀。自我悔恨,極度憤怒、自我喪失,甚至想結束自己生命。死者存在時自我壓抑的一面,有可能瞬間全部釋放出來。

 

傷痛的程度視一方對另一方的依賴度。有研究顯示:高齡喪偶較中年悲痛期要短,可能是因為對死亡有較大程度的接受度。

 

不管對生命有多正向的信念,喪偶後的悲痛期也可能持續更久。長期處於悲痛會影響健康,行為能力下降。喪偶三個月後,有五分之一的人無法維持正常人際關係。

 

喪偶對女性影響比男性大,這可能出兩性對生活的期待不同。

 

女性的角色定位除了自我,還包括-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家庭給自己的定位。

 

舉例來說,「我是媽媽」對女性來說,就包括了公婆期待我怎麼做,丈夫眼中我該怎麼做,孩子心中我該做什麼。但對男性而言,「我是爸爸」,那又如何?我就是爸爸!


▍  如何走出喪偶傷痛

 

如何走出喪偶傷痛,增進喪偶者的正向情緒,停止悲傷與痛心?

 

喪偶

(圖片來源:iStock) 

 

Remondet與Hanson ( 1987 )曾提出喪偶悲傷復原的指標(引自程千芳、游一龍《老年心理學》):

 

1. 接受配偶死亡的事實。

2. 不再用「我們」來描述兩人的世界。

3. 能走出兩人的世界,開始與其他人接觸。

4. 能在大哭一場後,結束了這一切悲痛。

5. 能向離開人間的配偶道別。

6. 能思考配偶走後,生命對自己的意義為何?

7. 能夠找到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開始一個人的生活模式。

 

這種轉換是很難的。喪偶者常常會覺得「配偶仍在身邊」、「彷彿還與我一起生活」,一句簡單的「人皆有死」安慰不了喪偶者。

 

但是一般來說,會經歷:「極度悲傷→對所有人事物冷漠→重組信念,重新開始」這樣的三大階段,也就是說,從痛哭,找家人或摯友談論,朋友及親人的安慰支持;回憶與死者的美好過往;時間流逝,逐漸接受找事情忙碌。

 

最後能發展新興趣,甚至參加宗教活動或社區團體聚會,回歸正常心境和生活。

 

這種轉換真的很難。連天性曠達、超脫物外的蘇東坡也曾陷入深沉的哀痛和無盡的思念: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

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

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

明月夜,短松岡。

 

他的妻子王弗逝世十年了,這十年間,東坡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動輒得咎,鬱鬱不樂;到密州後,又忙於處理政務,若賢內助在身旁,不知該有多好!但幽冥永隔,生死兩茫,愛妻情切,豈能相忘?

 

蘇東坡後來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潤之,據說此女頗有其堂姐風韻。男性喪偶後,可能拙於照料自我及家務;但若社經地位高,也可能較快找到另一半。如果再婚,喪偶負面影響會消失。

 

資料顯示:沒有再婚的男性有60%比同齡為喪偶男性更快死亡;喪偶男性10年內的死亡率是已婚男性的兩倍。美國的研究報告指出:65歲以上白人喪偶後,男性的再婚率是女性的六倍。


▍  有了新角度,就不恐懼死亡

 

死亡給人兩種負擔,第一:自己要安排一切,做好準備。第二:不只為自己,還要考慮到自己一死,身邊哪些摯愛的人會立刻受到影響。從這兩點出發,我們就不難想像,生存者要做的準備更多:

 

1. 開拓自我察覺的能力,讓自己更能體驗生活。以前太忙沒有察覺的,以前個性太剛強沒有體會的,現在開始。

 

2. 有了這一點,再擴大:園藝、繪畫音樂、閱讀、兒子孫子的課業、朋友的嗜好,投入更多時間更多精神。

 

3. 死亡對一個人最大的價值在於透過死亡,了解自己有的時間是那麼短,力量那麼小,更應該加緊完成自己想做的事。不要把時間精力浪費在無謂的計較、吵架、算計、紛擾。

 

4. 悲痛也有其正面意義,因為悲痛,我們才能力圖振作,找到引發正向力量的方法。

 

 配偶過世

(圖片來源:iStock) 

 

有了新角度,不會恐懼死亡,而是更積極活出每一天。

 

美國的研究:如果你只能活半年,大多數人會選擇和家人過完這半年;被問及最後悔的事,大部分人的回答是:「沒有好好享受人生。」

 

而所謂好好享受人生,倒也不是出國玩,瘋狂買;而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安安靜靜,對人際關係、生命體驗、生死領悟,有新的想法,有昇華,如此,當死神來臨,無常一到,才能坦坦蕩蕩、開開心心,真正大聲說上一句:不枉此生!

 

【附】《莊子.至樂》原文

莊子妻死,惠子弔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推薦閱讀:

 
1. 給每一位照顧者:如何走出悲傷,重獲生命的力量

2. 子女和孫子的存在是很有意義的!如何幫助落單父母克服悲傷,從喪偶的失落感中振作起來

 


專欄作家|王竹語
http://www.ilong-termcare.com/InfoImage/8b8aBuoS5kwVqcn4IhNyNWT73419nH.jpg
點此了解王竹語>>
 

 




王竹語

王竹語

專欄作家

臺灣作家,臺中豐原人,筆名取法學自畢卡索。已出版著作: 1.《醫生》(本書是2010年10月德國法蘭克福書展『臺灣館』展示作品) 2. 《我的整形世界》(天下文化,2006) 3. 《高科技健檢救你一命》(城邦集團原水文化,2006) 4.&5.《微笑看人生》、《無常看人生》(時報文化,2005) 6. 《尋找一首詩》(除了在臺灣出繁體版,簡體版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 7.《中國經典寓言的智慧》(晨星集團,2006) 8.《工作必勝!!戰國策》(晨星集團,2007)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