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給老人絕望感的社會...你是否在乎,老人也有平靜與幸福的權利-《告別的勇氣》

總給老人絕望感的社會...你是否在乎,老人也有平靜與幸福的權利-《告別的勇氣》

人生是個困難又複雜的課題,無法被簡簡單單、理所當然,甚至讓所有人都感到滿意地解決。「美好的人生」是種相對的成就,需要我們持續地進行檢驗,「美好的臨終」亦然。我們不是天生的「生活藝術家」,但我們卻可以在截然不同的環境下成為「生活藝術家」。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18/01/25

瀏覽數 14,162


作者/亨尼・舍夫、安奈莉・凱爾

人們總會以各種方式去思索,自己如何才能利用各種機會與不確定的因素去掌握自己的人生。

人生該怎麼過,人生需要些什麼?在人生的有限性與侷限性這些事實之外,哪裡還能見到有助於發展人生的潛能與可能?我們必須學習什麼,才能既看清自己生命的獨特性與原創性,同時又不會忽視生命的普遍性及其網絡性與交錯性?

變老和成為老人代表著歷經了成長過程,而在抵達它的終點前,即使再怎麼年邁,成長都仍然持續。

死亡是人生的最後階段,在通往人生終點的道路上,每個階段都會更進一步地形塑我們。即使是到了人生的終點,人格同一性依然活躍,它會在形塑中改變自身的觀點,會帶著追憶的眼光落葉歸根,會像被操到疲累不堪的肌肉般清醒的存在。

我們不曉得當我們逐漸上了年紀,會有什麼在等待著我們。我們也不曉得還會有哪些具體的任務,能讓有限的生命得以有尊嚴地劃下句點,而且還能以合宜的方式完成些什麼。

一個人如果一直以來都能以正直的方式完成人生的冒險,換言之,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讓自己過得幸福美滿,我們通常就會稱他為「生活藝術家」。

自主、自決地去過自己的人生,代表著在人生的危機中,在人生不同的境遇中,能夠具體地形塑自己的人生,能夠保障自己的人生,能夠給自己的人生明確的方向,能夠在一方面追求自己的幸福、另一方面又顧及群體的利益下學會知足。

 
生命尊嚴
(圖片來源:pixta)

人生是個困難又複雜的課題,無法被簡簡單單、理所當然,甚至讓所有人都感到滿意地解決。

老年學研究將其詮釋為
「即使未能達到樂觀的程度,可是對於各種既存的侷限與負擔,抱持著正向的人生態度與未來展望」,這不但是心理抵抗力(韌性)的特質,更是我們這個社會的人性潛能。

一個人如何能夠在道別中回想起,自己在有生之年完成了什麼、學會了什麼?為了讓自己高興,直到最終他又想要些什麼,是知足、正向思考、心理建設,還是仍以某種方式與群體相連?

顯然直到生命的終點,在人生種種的挑戰中,
重要的是能夠利用自己的人生盡力做好每件事,盡力讓人生充滿美好的、令人鼓舞的各種可能的面向,並應當時時留心,那些多半默默地伴隨著人生、雖然從不曾獲得重視、但卻能促成「寧靜的幸福」的小事。

對於美好的成功人生,諸如享受的能力、輕鬆的態度、知足、謙卑、某種特殊形式的順理成章等等,這些似乎都像是某種防護罩。生活藝術家會利用自己的人生態度讓自己的人生臻於至善,達成某種不必時時刻刻全力出擊的生命特質。

聽起來是不是美好到太不真實?是否還需要一個苦難圖像的樣版來相對照?並不是要將老人塑造成人口浪潮襲向其他世代,而是必須認清那些干擾因素,在通往由小事所帶來的幸福的道路上,這些因素會阻礙許多人的享受能力、輕鬆態度和知足。我們都很清楚活過人生是我們首要的任務,必須在不同的歷史與社會條件下設法存活。

 
美好人生
(圖片來源:pixta)

時至今日,這點對於高齡者更為重要。這無非是因為過去人們能保障自己的晚年,如今卻未必能全然如此,不僅是對於「有保障的年金」的設想,就連對退休後的美好人生的期待,都讓許多人遭受沉重的打擊,並陷入絕望。

人生來必須呼吸,且需要空氣才能呼吸,但能夠獲得新鮮空氣的管道,例如度假、去森林裡散步、騎腳踏車、坐在水邊、在花園裡工作等等,到了老年時卻會變得稀少。

許多人就連負擔得起的居住空間的這種基本條件。對於某些在家住了幾十年的老人來說,突然間會面臨到這樣的問題:在自己家裡是否也能獲得妥善的關懷與照護?



生病的人與需要醫療協助的人需要有管道通往醫療系統。

然而,醫療服務的具體現況是如何,休閒社會又該如何因應高齡與臨終的人士?一個人若是陷於老年貧窮,就必須學著去順應貧困,一個人若是在配偶過世後只剩孤身一人,除非他想保持現狀,不然就必須去關心並經營一下自己的社會網絡。


「美好的人生」是種相對的成就,需要我們持續地進行檢驗,「美好的臨終」亦然。

我們不是天生的「生活藝術家」,但我們卻可以在截然不同的環境下成為「生活藝術家」。

近乎或低於生存基本條件的人生,則會讓人難以克服在人生與道別人生中所面臨的挑戰。

 
臨終
(圖片來源:pixta)



繼續閱讀:

1. 丁神父離世的啟示:原來我們的人生,很多時候都是「配合演出」

2.  90歲怎麼活?老奶奶告訴你:不被「人生應當如何」的世俗所束縛



更多《告別的勇氣》的文章:

●  我們不該讓臨終者孤獨地死去,大多數人想在家往生,卻在醫院死去

●  德國推動「臨終關懷」,讓死亡更具人性化

● 變老讓人良心不安?如果我們給老人家「無用」的感覺,才是社會的恥辱-《告別的勇氣》


  告別的勇氣
《告別的勇氣》作者/亨尼・舍夫、安奈莉・凱爾
本文經商周出版同意後轉載,本書更多的精彩內容,請按此了解



 
愛長照編輯團隊

愛長照編輯團隊

照護小秘書

樂活養生、心靈加油站、長期照護、病症知識、社會資源......長照所需要的一切,愛長照編輯會努力整理資訊給大家!

分享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 item.title }}

{{ item.desc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date }}

瀏覽數 {{ formatNumber(item.views) }}


{{ item.author.title }}

{{ item.author.subtitle }}

{{ item.author.desc }}

分享

Most Followed Articles
你可能會喜歡

Related Articles
廣編企劃

讀取中

訂閱電子報

必填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

送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