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家人一直問同樣的話?如何安撫與轉移注意力
失智症家人一直問同樣的話?如何安撫與轉移注意力
一天內可能無數次問:「今天星期幾?」「現在幾點?」「今天要做什麼?」又或者不停徘徊、一直摸著相同的東西。這些情況容易讓照顧者覺得疲憊,甚至失去耐心。
愛長照編輯團隊
2025/09/28
瀏覽數 1,016

▍ 一、理解:重複行為的需求與心情
失智者的重複行為,來自於大腦短期記憶的退化,剛發生的事很快就忘記,因此才會重複提問或做動作,而這些行為不只是記憶的影響,也可能隱含著某種焦慮或需求。
• 安全感不足:可能是忘記下一個步驟,或是接續會發生什麼事情。
• 生理需求:踱步可能是因為想上廁所,或是身體不舒服,無法清楚表達。
• 內在擔憂:憶起過往的生活模式,或是身體記憶,需要完成某件事情。
• 需要未被滿足:想做某件事情,而旁人無適切的回應,造成需求不斷提出。
• 想尋求陪伴:透過重複提問來獲得回應,加強感受被陪伴的感覺、知道自己不孤單。
當我們能用「需求」來看待這些重複行為,就能將焦點轉向思考「如何幫助他安心」,也可降低照顧者情緒受到影響的程度。
▍ 二、處理當下:安撫與陪伴的技巧
安撫的過程,最重要的是用一致、溫柔、能讓他安心的方式回應,同時,陪伴的力量往往比答案本身更重要,因為對失智的家人來說,他可能下一刻會忘記答案,但能記住的是「被接住的感覺」。
例子一:重複問「今天要做什麼?」
你可以先回應情緒:「爸爸,我知道你有點擔心今天的安排。」再用穩定的語氣補充:「我們今天會在家休息,中午一起吃飯。」同時,帶著他走到貼好的行程表前,指著一項一項確認,讓他「看見答案」,而不是只有「聽見答案」。
例子二:重複動作擦桌子
如果家人反覆擦桌子,在沒有安全疑慮的情況下,可以不用急著阻止,可以順勢說:「謝謝你幫忙擦得這麼乾淨,現在要不要跟我一起把碗筷擺上桌呢?」用感謝取代糾正,再引導到下一個具體動作,能讓他感到自己「有幫助」,而不是「被阻止」。
▍ 三、轉移注意力:讓行為轉換為參與與安心
當家人的重複行為頻繁到影響生活時,除了安撫,更需要運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這不只是分散他的焦點,更是一種「把焦躁能量轉化為有意義參與」的策略。因為失智者在生活中最缺乏的,往往是「安全感」與「角色感」,轉移注意力能給予新的定位,讓他覺得自己仍然被需要。
例子一:不停徘徊
當家人一直走來走去,可以先溫和詢問:「你是不是在找廁所?」或「想出去走走嗎?」如果只是焦躁而非具體需求,可以轉換為陪伴活動:「我們到陽台看看花吧!」讓他在移動的同時,也獲得方向與陪伴。
例子二:一直問「現在幾點了?」
不僅用口頭回答,而是引導他到顯眼的大數字時鐘前:「現在是十點鐘,你看指針在這裡。」接著鼓勵他自己重複一次:「現在是十點。」這樣能讓他把注意力放在「辨認時間」的行為,而不是重複提問。
例子三:反覆摸同一個東西
若家人一直擺弄桌上的物品,可以轉換成任務:「這些衣服需要折,你可以幫忙嗎?」或「這些水果我們要一起裝進袋子裡。」讓動作從「無意義」轉為「有貢獻」,他會更有成就感,焦躁感也自然減少。
✔ 照顧的關鍵在於理解與引導
面對失智家人的重複行為,照顧者的挫折感往往來自「無法停止」與「無法理解」。如果我們能將這些行為視為疾病的一部分,並嘗試去理解背後的需求,再透過安撫與轉移注意力來協助,陪伴會變得更有方向,而不只是消耗耐心。
照顧之路不容易,只要多一份理解與方法,就能讓日子好過一些。如果你在照顧過程中感到壓力沉重,或希望學習更多實用技巧,歡迎申請星雲計畫,在專業團隊的支持下,找到屬於你與家人更適合的照顧方式。
本文內容參考星雲計畫照顧管家團隊之專業與實務經驗所撰寫。
繼續閱讀: